[发明专利]一种动态格尼襟翼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7383.1 | 申请日: | 2018-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28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14 |
发明(设计)人: | 冯立好;王晋军;马宗昌;展京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主分类号: | B64C9/34 | 分类号: | B64C9/34;B64C13/00;B64C2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永创新实专利事务所 11121 | 代理人: | 姜荣丽 |
地址: | 10019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襟翼 后缘 飞行器设计 周期性振动 飞机机翼 飞机起飞 降落阶段 控制效果 巡航阶段 边界层 对流场 体积小 下表面 重量轻 机翼 减小 飞行 飞机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态格尼襟翼,属于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动态格尼襟翼,安装于飞机机翼下表面靠近后缘处;在飞机起飞、降落阶段打开格尼襟翼,实现飞机增升控制,并通过格尼襟翼周期性振动提高增升控制效果,在巡航阶段收起格尼襟翼以减小附加阻力,提高飞行经济性;本发明的动态格尼襟翼的传动机构内置于机翼,对流场边界层干扰小,传动机构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飞行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态格尼襟翼。
背景技术
飞机升力主要由机翼提供,传统机翼的升力系数已经提高到极限,需要安装增升装置。格尼襟翼是航空工程领域常见的一种增升装置。通常格尼襟翼采用垂直贴附于机翼压力面靠近后缘处的扰流片形式。格尼襟翼高度通常为机翼弦长的0.5%-5%,却能大幅度提高机翼的升力。格尼襟翼主要应用在飞机的起飞、降落阶段,它可以极大缩短飞机的起飞、降落距离。但是,格尼襟翼带来高升力过程中不可避免产生附加阻力。特别是在飞机巡航阶段,固定式格尼襟翼产生额外阻力,降低飞行经济性。因此,需要设计并实现一种主动可控的动态格尼襟翼,在飞机起飞、降落阶段可实现增升,在巡航阶段可收起。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动态格尼襟翼,是一种机械式、可收放、主动可控的动态格尼襟翼,安装于飞机机翼下表面靠近后缘处,在飞机起飞、降落阶段打开格尼襟翼,实现飞机增升控制,并通过格尼襟翼周期性振动提高增升控制效果,在巡航阶段收起格尼襟翼以减小附加阻力。
本发明提出的动态格尼襟翼,包括打开状态和收起状态两种工作状态,通过内置于机翼的传动机构实现格尼襟翼的打开、收起,以及打开状态下格尼襟翼的周期性振动。
飞机起飞、降落阶段,通过内置于机翼的传动机构打开格尼襟翼,使机翼压力分布发生改变,机翼下表面压力增加,上表面吸力增强,进而增加上下表面压力差;同时,上表面气流经过格尼襟翼时向下偏转,后驻点从机翼后缘移到格尼襟翼末端,延缓机翼上表面气流分离,翼型等效弯度增大。因此,在格尼襟翼控制下绕机翼的环量增大,机翼升力增大。
进一步,在打开状态下,格尼襟翼后方尾流区有旋涡周期性脱落,格尼襟翼前方回流区也有旋涡周期性生成、脱落,并与尾流区涡发生相互作用,进而主导流场特性。打开的格尼襟翼可以实施静态(固定位置)或者动态(周期振动)控制,静态控制与传统机械式固定格尼襟翼相似。动态控制格尼襟翼的周期性振动频率设定两种模式。低频模式:格尼襟翼振动频率为机翼后缘尾涡脱落频率的0.5倍到10倍;高频模式:格尼襟翼振动频率大于机翼后缘尾涡脱落频率的10倍。动态控制格尼襟翼的振幅可根据需要设定,最大可以达到90°。对格尼襟翼施加动态控制时,格尼襟翼周期性振动诱导产生旋涡,并与机翼后缘附近流场相互作用,诱导机翼后缘附近主涡脱落频率逐渐接近格尼襟翼振动频率,使尾流区涡强度减弱,提高增升控制效果。
飞机巡航阶段,通过内置于机翼的传动机构收起格尼襟翼。收起状态,相对于固定式格尼襟翼,动态格尼襟翼不会产生额外阻力。
本发明提出的动态格尼襟翼,其优点和效果在于:
1、飞机起飞、降落阶段可打开格尼襟翼实施静态控制,此时相当于机械式固定格尼襟翼情况。格尼襟翼可以使翼型有效弯度增大,机翼压力分布发生改变,后驻点从机翼后缘移到格尼襟翼末端,延缓机翼上表面气流分离,绕机翼的环量增大,机翼升力增大。
2、飞机起飞、降落阶段可打开格尼襟翼实施动态控制。动态控制格尼襟翼的周期性振动频率设定两种模式:低频模式和高频模式。动态控制格尼襟翼的振幅可根据需要设定,最大可以达到90°。施加动态控制可提高增升控制效果。
3、在飞机巡航阶段,通过内置于机翼的传动机构驱动收起格尼襟翼,避免格尼襟翼产生额外阻力,提高飞行经济性。
4、传动机构内置于机翼,对流场边界层干扰小。传动机构重量轻、体积小,结构简单且易于实现。
附图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经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738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