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陶瓷热障涂层及其发动机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91806.9 | 申请日: | 2018-04-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4298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4 |
发明(设计)人: | 古金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传动电喷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D5/28 | 分类号: | F01D5/28;F02F3/00;F02F1/24;F01L3/04;C23C28/00;B01J23/42;B01J23/44;B01J23/4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陶瓷热障涂层 碳氢化合物 陶瓷层 发动机 氧化催化剂 孔隙率 粘结层 积碳 应用 一氧化碳排放量 热生长氧化层 金属粘结层 热膨胀系数 金属基体 一氧化碳 冷启动 加浓 早燃 匹配 过量 燃料 转化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陶瓷热障涂层,包括与金属基体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粘结层、陶瓷层以及由于粘结层氧化形成的热生长氧化层,陶瓷层中还添加有氧化催化剂,其孔隙率大于金属粘结层的孔隙率;将本发明制得的陶瓷热障涂层应用于发动机中,陶瓷层中添加的氧化催化剂可利用过量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并使碳氢化合物在转化为积碳之前,将其氧化,减少冷启动期间的燃料加浓,降低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排放量,并可防止因积碳引起早燃现象的发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金属涂层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陶瓷热障涂层及其发动机。
背景技术
为了提高航空发动机或燃气轮机的效率和降低碳排放,其进口温度要求越来越高,然而过高的温度给热机金属部件带来更严苛的使用环境,普通的单晶或高温合金已经达到使用极限,很难满足要求。为解决此问题,近年来,热障涂层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陶瓷热障涂层具有隔热、耐磨损、耐腐蚀和抗氧化等功能,在航天、航空和能源领域应用广泛,特别是在航空发动机的高压涡轮叶片、燃烧室及冷却流道,以及在工业燃气轮机热端部件中防护作用明显,显著提高热机效率和循环寿命。另外,热障涂层技术可减少传热损失并能提高气缸中的压缩温度,可使得一些具有低十六烷值但高自燃温度和高汽化潜热的燃料,如汽油,乙醇或甲醇,能够取代柴油,成为压燃式发动机的主要燃料,实现压缩点火提高热效率以及降低碳烟排放。
然而,在发动机冷启动期间,汽缸中加浓的燃烧通常需在排放认证循环开始用来预热发动机,但是过多雾化不完全的燃料会在金属表面沉积并可能在高温下形成积碳。而低十六烷值燃料压缩是利用高压缩比,大量废气再循环后获得额外的热能,并供应自由基以引发燃烧。虽然低十六烷值燃料压缩自燃温度高,但燃料表面的点火温度和点火能量都较低,易导致活塞、排气阀或汽缸盖上的积碳自动点火,产生早燃现象,并增加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
发明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陶瓷热障涂层,通过在其顶部的陶瓷层中添加氧化催化剂,利用过量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并使碳氢化合物在转化为积碳之前,将其氧化,将其放热反应产生的热量应用于其它后处理系统迅速升温,减少燃料加浓,降低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排放量。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应用于发动机中的陶瓷热障涂层,包括与金属基体热膨胀系数相匹配的粘结层、陶瓷层以及由于粘结层氧化形成的热生长氧化层,陶瓷层中还添加有氧化催化剂,其孔隙率大于金属粘结层的孔隙率。
优选地,粘结层的主要成分为二氧化锆、氧化铝、二氧化钛、钇稳定氧化锆或锆酸钆。
优选地,与粘结层粘接的底层金属基体是掺杂有锆、铝、钛、镍、铬、铁、碳、硅其中的一种或几种形成的合金。
优选地,粘结层还掺杂有含莫来石(Al6Si2O13)。
优选地,陶瓷层的孔隙率为30~60%,其表面还装有微尺度管状催化陶瓷膜反应器。
优选地,还包括一密封层,位于陶瓷层上方,密封层的外表面设置有50nm~5um的可控制尺寸的环形坑组成的纹理;所述环形坑中还掺杂有氧化催化剂。
更优选地,所述氧化催化剂为可选择性地氧化燃烧室和废气流动通道中的碳氢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的活性材料,所述活性材料为铂、铑或钯族金属。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包括控制单元、活塞、进气门、排气门、气缸盖、进气口、排气口、排气歧管、涡轮增压器、高压或低压废气再循环系统,其中,在发动机中与燃烧气体接触的金属表面上设有上述的陶瓷热障涂层。
优选地,陶瓷热障涂层的热导率为0.3~0.6W/mK,发动机中涡轮叶片上的陶瓷热障涂层厚度为10~30um,其余部位的陶瓷热障涂层厚度为0.3~0.9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传动电喷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传动电喷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9180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