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公交车单体、分体式公交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62402.7 | 申请日: | 2018-03-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2793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钱嵊山;杨宏伟;叶剑;王国策;范正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D1/44 | 分类号: | B60D1/44;G06Q10/02;G06Q50/30;G08G1/123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向妮 |
地址: | 21111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公交车 乘车 分体式 乘客 预订 乘车路线 管控中心 行车线路 拼接 公交车线路 乘客需求 交通运输 身份信息 终端传输 传输 上下车 时间段 计程 行车 终端 贯穿 缓解 规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公交车单体、分体式公交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系统包括:乘车预订终端,其传输预乘车乘客的身份信息、乘车时间及乘车路线数据给公交管控中心,进行乘车预订;分体式公交车,由多个公交车单体构成,各公交车单体两两之间前后端拼接,拼接后形成内部贯穿的通道;公交管控中心根据乘车预订终端传输乘客乘车时间及乘车路线对各公交车单体的行车进行规划,生成各公交车单体于各时间段的行车线路,并将行车线路数据分别传输给各公交车单体。本发明可按照乘客需求路线接送,乘客无需上下车更换公交车线路,自动计程、计费、扣费,进一步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且节省了乘客的乘车时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公交车单体、分体式公交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属于公交车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中私家车的保有量剧增,城市变得尤为拥堵,车辆的剧增造成了严重的交通拥堵、停车位的紧缺以及燃料资源的浪费。电动汽车的应用缓解了燃料资源的浪费问题,但其无法解决道路交通拥堵以及停车位紧缺的问题。公交车是承载城市人员流动的重要交通工具,能够缓解城市交通的压力,然而现有公交车系统也存在一些问题:1、公交数量加增,公交驾驶员日益紧缺;2、乘客去往某一目的地,通常需要多次换乘。此外,研究调查:城市中交通拥堵最为严重的路段主要分布在隧道、桥梁等路段,以江苏省南京市为例,南京长江大桥、扬子江隧道均为过江要道,二者常年处于拥堵状态,尤其是早晚上、下班高峰时段,平均延误时长达到2个小时左右。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积极研发无人驾驶汽车,我国的无人驾驶公交车在复杂环境识别、智能行为决策和控制等方面实现了新的技术突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在部分城市进行上路测试,未来几年内无人驾驶技术将广泛应用于城市道路交通中。然而,如何将无人驾驶技术更好地与公交车系统进行融合已成为业界人士日益关心的课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公交车单体、分体式公交车系统及其工作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公交车系统功能单一,无法有效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问题。本发明可按照乘客需求路线接送,乘客无需上下车更换公交车线路,自动计程、计费、扣费,进一步缓解了交通运输压力,且节省了乘客的乘车时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公交车单体,包括车身本体和用于连接另一个公交车单体的连接机构,所述车身本体的前后两端设有换乘车门,所述连接机构由布置在车身本体前端的第一基体和布置在车身本体后端的第二基体构成,在公交车单体进行前后拼接时,通过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公交车单体的两两连接,并在连接后开启位于前方的公交车单体的换乘车门和位于后方的公交车单体的换乘车门,以形成一条贯穿于拼接在一起的公交车单体内部的换乘通道;车身本体内还配置有动力驱动系统、定位系统、环境感知系统、行驶控制系统以及无线通信系统,行驶控制系统根据定位系统、环境感知系统采集并处理后的数据进行对动力驱动系统的行驶控制,通过无线通信系统与公交管控中心进行数据通讯。
优选地,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可伸缩地设于车身本体内,在公交车单体两两拼接时,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均伸出车身本体外并相互锁定,锁定完成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均向车身本体收缩,以缩小两公交车单体间的距离。
优选地,第一基体上配置有螺孔,第二基体配置有与螺孔配合使用的螺杆,在公交车单体两两拼接时,螺杆插入螺孔内实现锁定。
优选地,第一基体为两段式设计,采用万向节机构设计,每两个公交车单体拼接后,第一基体和第二基体向第二基体所处的公交车单体内移动,使万向节机构处于两个公交车单体拼接处,便于各公交车单体的左右转动。
优选地,车身本体的前后端配置有电磁材料,在公交车单体完成两两拼接后,对电磁材料进行通电,使两个公交车单体吸附在一起。
优选地,所述动力驱动系统为电力驱动系统、燃油驱动系统或油电混合驱动系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多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624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