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7853.1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94250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4 |
发明(设计)人: | 钱劲松;徐志强;张恒杰;徐斌;许广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无锡)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B60Q9/00;H02J7/35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许方 |
地址: | 214104 江苏省无***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太阳能光伏电板 氧气浓度传感器 安全辅助系统 蓄电池 人体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 车用空调 光伏发电 换气模块 控制模块 摄像模块 通信模块 车内 车用 太阳能光伏板 蓄电池电气 防护措施 中暑 车顶 暴晒 窒息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包含太阳能光伏电板、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控制模块分别和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通信模块电气相连,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和所述蓄电池电气相连。本发明在车顶设有太阳能光伏板,通过对车内的人员、温度、氧浓度的判断,采用相应的防护措施,能够有效的避免人被锁在车内后窒息,或者由于暴晒中暑发生意外的状况。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用安全辅助电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作为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在节能减排、减少人类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方面具备传统汽车不可比拟的优势。
纯电动汽车是由电动机驱动的汽车。
纯电动汽车,相对燃油汽车而言,主要差别(异)在于四大部件,驱动电机,调速控制器、动力电池、车载充电器。相对于加油站而言,它由公用超快充电站。纯电动汽车之品质差异取决于这四大部件,其价值高低也取决于这四大部件的品质。
电动汽车都是由人来驾驶,随着科技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安全辅助设备被研发出来。
汽车电子化被认为是汽车技术发展进程中的一次革命,汽车电子化的程度被看作是衡量现代汽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开发新车型,改进汽车性能最重要的技术措施。汽车制造商认为增加汽车电子设备的数量、促进汽车电子化是夺取未来汽车市场的重要的有效手段。
据统计,从1989年至2000年,平均每辆车上电子装置在整个汽车制造成本中所占的比例由16%增至23%以上。一些豪华轿车上,使用单片微型计算机的数量已经达到48个,电子产品占到整车成本的50%以上,目前电子技术的应用几乎已经深入到汽车所有的系统。
按照对汽车行驶性能作用的影响划分,可以把汽车电子产品归纳为两类:一类是汽车电子控制装置,汽车电子控制装置要和车上机械系统进行配合使用,即所谓“机电结合”的汽车电子装置;它们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电子控制。例如电子燃油喷射系统、制动防抱死控制、防滑控制、牵引力控制、电子控制悬架、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电子动力转向等,另一类是车载汽车电子装置,车载汽车电子装置是在汽车环境下能够独立使用的电子装置,它和汽车本身的性能并无直接关系。它们包括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
现有的车辆一般没有防中暑和防窒息的装置,在车辆被锁时,由于车内空气不流通,容易发送窒息事件,同时,高温暴晒时,车内温度急剧升高,如果车内被锁有人,很容易发生中暑事件,严重时甚至会人员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背景技术中所涉及到的缺陷,提供一种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基于光伏发电的车用安全辅助系统,包含太阳能光伏电板、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控制模块和通信模块;
所述控制模块分别和蓄电池、温度传感器、人体传感器、氧气浓度传感器、摄像模块、换气模块、车用空调、通信模块电气相连,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和所述蓄电池电气相连;
所述太阳能光伏电板设置在汽车的车顶,用于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存储至所述蓄电池中;
所述蓄电池用于供电;
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车内,用于感应车内的温度,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所述人体传感器用于感应车内是否有人,并将其传递给所述控制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无锡)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新日(无锡)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785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