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7837.2 | 申请日: | 2018-03-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932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23 |
发明(设计)人: | 张瑞芳;孙雯君;赵澜;陈联;王永军;吉康;孙健;葛瑞宏;赵海绮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20 | 分类号: | G01M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周蜜;仇蕾安 |
地址: | 730000 甘***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便携式 动态 比较 正压 漏孔 校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装置及方法,属于测量领域。所述装置包括十个阀门、参考正压漏孔、两个温度传感器、稳压室、毛细管、限流小孔、恒温室、待校准正压漏孔、质谱计、机械泵、分子泵、质谱分析室以及四个真空计;质谱分析室内中部设有限流小孔;机械泵和分子泵构成抽真空系统。还提供了一种基于所述装置的校准方法。通过设计恒温室,减小了不同时间参考正压漏孔与待校准正压漏孔气体累积时不同的温度对待校准正压漏孔校准可能的影响,保证校准准确度;稳压室体积小,重量低;参考正压漏孔与待校准正压漏孔累积的气体膨胀后用毛细管衰减压力,可满足分子流动态进样条件,所述装置和方法可以实现正压漏孔的现场校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装置及方法,属于测量领域。
背景技术
正压漏孔的校准可以采用定容法、恒压法、定量气体比对法以及动态比较法。其中,动态比较法以已知漏率的标准漏孔作为参考标准,与待校准正的正压漏孔状态更接近,具有校准量限范围宽、校准准确度高的特点。但是,目前正压漏孔的校准装置由于体积庞大,不便于携带,因此局限于实验室使用,无法在工作现场对正压漏孔进行校准。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正压漏孔校准装置无法在工作现场校准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装置;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方法。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动态比较正压漏孔校准装置,所述装置主要组成部件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参考正压漏孔、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三阀门、第四阀门、稳压室、第五阀门、毛细管、第六阀门、限流小孔、恒温室、第七阀门、待校准正压漏孔、第二温度传感器、第八阀门、第九阀门、质谱计、机械泵、分子泵、第十阀门、质谱分析室、第一真空计、第二真空计、第三真空计和第四真空计。
其中,优选质谱计为四级质谱计。
质谱分析室内中部设有限流小孔,用于保持质谱分析室的动态平衡;优选限流小孔孔径为33mm。
机械泵和分子泵共同构成抽真空系统。
第二阀门、参考正压漏孔、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三阀门、第七阀门、待较准正压漏孔、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八阀门位于恒温室内,第一阀门、第四阀门、稳压室、第五阀门、毛细管、第六阀门、限流小孔、第九阀门、质谱计、机械泵、分子泵、第十阀门、质谱分析室、第一真空计、第二真空计、第三真空计和第四真空计位于恒温室外。
第一阀门入口端通过管路与气源连接,第一阀门的出口端连接的管路分为主支路A和主支路B,主支路A上连接有第一真空计,在第一真空计后方主支路A入口端分为两条次支路,一条次支路将第二阀门、参考正压漏孔和第三阀门依次串联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与参考正压漏孔连接,另一条次支路将第七阀门、待较准正压漏孔和第八阀门依次串联连接,第二温度传感器与待较准正压漏孔连接,两条次支路汇合后形成主支路A的出口端,主支路A的出口端与主支路B汇合形成一条管路与第四阀门入口端连接,主支路A和主支路B汇合后形成的管路上设有第二真空计,第四阀门出口端通过管路与稳压室入口端连接,稳压室出口端通过一条管路将第九阀门和机械泵串联连接,稳压室出口端通过另一条管路依次将第五阀门、毛细管、第六阀门、质谱分析室、第十阀门、分子泵和机械泵串联连接,稳压室出口端连接的两条管路在与机械泵连接前汇合为一条管路后再与机械泵连接,毛细管和第六阀门之间的管路上连接有第三真空计,质谱计和第四真空计位于质谱分析室外,并分别与质谱分析室中限流小孔前方的空间相连。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783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发电机氢气冷却器检漏的方法
- 下一篇:密封测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