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53047.7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9021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8-25 |
发明(设计)人: | 李凯;彭志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温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P15/125 | 分类号: | G01P15/125 |
代理公司: | 温州金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37 | 代理人: | 陈晖 |
地址: | 325000 浙江省温州市瓯海***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触 模式 加速度计 | ||
1.一种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包括:下基底(1)、上基底(8),下基底(1)和上基底(8)之间设有支撑柱(12)、薄板(5)与其若干支撑梁(6)及其梁的锚点(7),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基底(1)、上基底(8)分别设有下定电极(2)、上定电极(9),所述下定电极(2)、上定电极(9)表面分别覆盖有下绝缘层(3)、上绝缘层(10),所述薄板(5)的下、上表面分别设有下动电极(4)、上动电极(11),所述下、上绝缘层(3、10)表面设有若干条凸起,所述微加速度计具有薄板(5)与下、上动电极(4、11)同时受力发生变形但未与下绝缘层(3)或上绝缘层(10)接触的第一工作状态及薄板(5)与下、上动电极(4、11)同时受力变形并与下绝缘层(3)或上绝缘层(10)接触的第二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上设有若干通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为圆形薄板,与所述支撑梁(6)构成活动结构,支撑梁(6)在圆形薄板(5)的边缘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在于:所述薄板(5)上的下、上动电极(4、11)与薄板(5)形状相同,为圆形,所述下、上基底(1、8)上的下、上定电极(2、9)也相应为圆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是:在所测加速度非零的情况下即进入所述第一工作状态,圆形薄板(5)及下、上动电极(4、11)发生变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是:当所测加速度值达到阈值后即进入所述第二工作状态,下动电极(4)或上动电极(11)与下绝缘层(3)或上绝缘层(10)发生接触,且接触面积随着加速度的增大而增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模式微加速度计,其特征是:位于圆形薄板(5)上的两个动电极(4、11)与分别位于下、上基底上的两个定电极(2、9)构成两个可变电容,并由这两个可变电容构成可变差分电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温州大学,未经温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3047.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