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动车受电弓磨损在线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50680.0 | 申请日: | 2018-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562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1 |
发明(设计)人: | 武建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1/17 | 分类号: | G01N21/17 |
代理公司: | 北京志霖恒远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5 | 代理人: | 申绍中 |
地址: | 037002 ***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滑板 磨损量 传动气缸 上架 在线检测装置 磨损检测器 受电弓磨损 检测装置 实时检测 自动检测 底架 动车 下架 检测 顶部安装 弓形结构 光纤检测 间接检测 绝缘屏蔽 同一水平 板内部 便捷性 传动杆 光纤线 线连接 顶面 通断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动车受电弓磨损在线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组成弓形结构的底架、下架和上架,所述上架顶部安装有碳滑板,所述底架一侧安装有传动气缸,所述传动气缸通过传动杆连接所述下架,所述上架上安装有顶部与所述碳滑板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检测装置,所述传动气缸一侧安装有磨损检测器,所述磨损检测器通过绝缘屏蔽线连接所述检测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通过对所述碳滑板磨损量的间接检测,提高了所述碳滑板磨损量检测的便捷性,并且可实现所述碳滑板磨损量的实时检测和自动检测;根据所述光纤检测板内部的光纤线的通断,反应所述碳滑板的磨损量,从而实现所述碳滑板磨损量的实时检测和自动检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车受电弓检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动车受电弓磨损在线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受电弓是电力牵引机车从接触网取得电能的电气设备,安装在机车或动车车顶上。负荷电流通过接触线和受电弓滑板接触面的流畅程度,滑板与接触线间的接触压力、过渡电阻、接触面积有关,取决于受电弓和接触网之间的相互作用。
受电弓在与电网线路的接触过程中,由于碳滑板与线路的摩擦,会对碳滑板造成一定的损耗,因此需要定期对碳滑板厚度进行检测,以防止碳滑板磨损影响列车的取电。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现有的碳滑板厚度检测装置需要采用特定设备,在列车停驶状态下对碳滑板厚度进行分点测量,而后通过将测量数据与碳滑板厚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计算碳滑板的磨损量,检测过程繁琐,且不能在列车行驶时进行实时测量,操作不便。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动车受电弓磨损在线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现有的碳滑板厚度检测装置需要采用特定设备,在列车停驶状态下对碳滑板厚度进行分点测量,而后通过将测量数据与碳滑板厚度的原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以计算碳滑板的磨损量,检测过程繁琐,且不能在列车行驶时进行实时测量,操作不便等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技术方案具有:能够通过平行于碳滑板设置有密集光纤线的检测板,在碳滑板磨损时,通过检测板的磨损量引起的光纤线断裂,从而通过光纤线的通断反应碳滑板的磨损量,进而实现碳滑板磨损量的实时监测等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动车受电弓磨损在线检测装置及检测方法,包括组成弓形结构的底架、下架和上架,所述上架顶部安装有碳滑板,所述底架一侧安装有传动气缸,所述传动气缸通过传动杆连接所述下架,所述上架上安装有顶部与所述碳滑板顶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的检测装置,所述传动气缸一侧安装有磨损检测器,所述磨损检测器通过绝缘屏蔽线连接所述检测装置,所述磨损检测器与机车检测系统电连接;
所述检测装置包括支撑架、激光发生器、光纤监测装置和光纤检测板,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上架固定连接,所述激光发生器固定在所述支撑架固定一端,且所述激光发生器与所述磨损检测器电连接,所述光纤监测装置固定安装于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所述支撑架顶部安装有夹板,所述光纤检测板固定在所述夹板内侧,所述光纤检测板两端分别与所述激光发生器和所述光纤监测装置连接,所述光纤检测板两端均设置有束线带;
所述光纤检测板内部设置有平行于所述碳滑板顶面的若干组光纤丝,所述光纤丝两端分别与所述激光发生器和所述光纤监测装置相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绝缘屏蔽线为内设有金属屏蔽网且外包绝缘橡胶层的信号线。
作为优选,所述支撑架采用工程塑料材料制成,且所述支撑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上架上。
作为优选,所述夹板采用塑料材料制成,所述光纤检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夹板上方。
作为优选,所述束线带采用塑料材料和尼龙材料中的一种制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大同新成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5068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