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混源萜化合物及其分离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29205.5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994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5-26 |
发明(设计)人: | 王斌贵;李莉;李晓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7D493/22 | 分类号: | C07D493/22;A61P31/16;C12P17/18;C12N1/14;C12R1/70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李颖;周秀梅 |
地址: | 26607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混源萜 化合物 及其 分离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ustus的发酵产物中得到混源萜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方面的应用。所述混源萜化合物为式I所示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其中化合物1分子式为C33H34O12、化合物2分子式为C32H38O11、化合物3分子式为C25H28O8;如下式所示,活性测试表明此类化合物对神经氨酸酶具有显著抑制活性,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5.28、8.95、10.72μM,有望成为新型抗流感病毒潜力药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医药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ustus的发酵产物中得到混源萜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方面的应用。
背景技术
海洋微生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显著的生物活性,是药物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具有Austin骨架结构的混源萜化合物是一类主要由真菌产生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其分子结构中大多含有氧桥,有文献报道,此类混源萜化合物对水产致病真菌、细菌、卤虫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而本实验显示出的其对神经氨酸酶的抑制活性使其成为对抗流感病毒的潜力活性分子。
根据文献调研,本发明涉及的三个混源萜化合物是新化合物,之前没有文献报道,也没有对其进行神经氨酸酶活性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从海洋真菌Aspergillus ustus的发酵产物中获得混源萜化合物及其分离纯化方法和在抑制神经氨酸酶活性方面的应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混源萜化合物,为式I所示化合物1、化合物2和化合物3,其中化合物1分子式为C33H34O12、化合物2分子式为C32H38O11、化合物3分子式为C25H28O8;
一种混源萜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将海洋真菌Aspergillus ustus于在大米固体培养基中发酵(取生长于平板培养基中的海洋真菌Aspergillus ustus(大小2.5厘米x 2.5厘米)接种于大米固体培养基中发酵,室温25度下发酵30天,),发酵产物使用乙酸乙酯反复浸泡萃取,合并萃取液进行浓缩,获得发酵粗提物;
2)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层析,并用梯度为20:1至1:1(v/v)的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梯度为20:1至1:1(v/v)二氯甲烷-甲醇作为溶剂依次进行梯度洗脱,收集石油醚-乙酸乙酯1:1(v/v)得到的洗脱组分,进行反相硅胶柱层析(以甲醇-水作为洗脱液梯度洗脱,洗脱梯度范围为甲醇-水10:90到90:10(v/v);
3)收集上述步骤2)甲醇-水40:60(v/v)洗脱得到的组分,再用硅胶柱层析纯化,以100:1至10:1(v/v)的二氯甲烷-丙酮洗脱,收集二氯甲烷-丙酮40:1(v/v)洗脱得到的组分即得纯化目标化合物1,收集二氯甲烷-丙酮20:1(v/v)洗脱得到的组分再进行薄层层析制备得到纯化目标化合物3;
4)收集上述步骤2)反相柱层析甲醇-水50:50(v/v)洗脱得到的组分中,再用硅胶柱层析纯化,以80:1至10:1(v/v)的二氯甲烷-丙酮洗脱,收集二氯甲烷-丙酮50:1(v/v)洗脱得到的组分即得纯化目标化合物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920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