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及层析静校正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27396.1 | 申请日: | 2018-03-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879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10 |
发明(设计)人: | 杜佳骏;夏凌;李若禹;彭路;候莉敏;冯慧;石冷睿;庄重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1/36 | 分类号: | G01V1/36 |
代理公司: | 51233 成都中玺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 代理人: | 谭昌驰;邢伟 |
地址: | 071000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拾取 可控震源 静校正 控制点 速度变化 速度数据 层析 叠加剖面 趋势确定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自动拾取可控震源资料的初至视速度,获得初至视速度变化趋势;根据初至视速度变化趋势确定控制点,人工拾取控制点的初至视速度,根据所述控制点的初至视速度,通过插值获得初至视速度数据体;根据初至视速度数据体对可控震源资料进行动校正,对经过动校正之后的可控震源资料完成初至自动拾取。根据本发明方法能够进行高效、高质量的初至自动拾取;能够获得高质量的层析静校正叠加剖面;能够很好地解决低频静校正的问题;能够在表层静校正处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地震资料处理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利用空变和时变初至视速度拾取方法、智能相关能量比法和多核并行运算方式的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及层析静校正方法。
背景技术
自动检测初至时间的方法就是寻找地震道振幅能量的突然增大,可以通过计算地震道每一个采样点前后能量比率的最大值来实现,与此同时,从其它的地震道属性,例如,振幅、标准偏差、瞬时频率也可以计算得到类似的比率。然而,当地震资料的初至较弱或者信噪比较低时这些单道技术就会失效。因此,必须从典型地震记录中获得的多余信息来获得准确的初至时间,也就是说,拾取初至时间会利用单道和相邻道的信息。
炮相关自动拾取法综合利用了相关技术和地震属性比来拾取折射初至时间,拾取时间由炮相关叠加和道叠加得到。通过叠加可以提高拾取的信噪比,提高拾取的质量和一致性,然而,基本的假设是炮相关叠加和道叠加比单独拾取更简单和可靠。
可控震源资料初至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近偏移距初至杂乱,远、中、近偏移距初至视速度变化剧烈,中、远偏移距初至能量弱,这些因素导致初至难于识别。常规初至拾取方法采用的是常速线性动校时窗,不能适应可控震源资料远、中、近偏移距初至视速度变化剧烈的特点,对可控震源资料初至的自动拾取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空变和时变初至视速度拾取方法、智能相关能量比法和多核并行运算方式的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
例如,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时变和空变线性动校速度初至自动拾取的层析静校正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自动拾取可控震源资料的初至视速度,获得初至视速度变化趋势。
根据初至视速度变化趋势确定控制点,人工拾取控制点的初至视速度,根据所述控制点的初至视速度,通过插值获得初至视速度数据体。
根据初至视速度数据体对可控震源资料进行动校正,对经过动校正之后的可控震源资料完成初至自动拾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时变和空变线性动校速度初至自动拾取的层析静校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采用可控震源资料初至高效拾取方法,完成可控震源资料的初至拾取;计算层析静校正量,获得层析静校正叠加剖面。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初至视速度的拾取,二维可控震源资料可以沿检波线左半支和检波线右半支拾取,三维可控震源资料可以沿4个象限方向分别拾取。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插值可以采用三角函数线性插值方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控制点可以根据初至视速度变化趋势确定,初至视速度变化增大,控制点增多,初至视速度变化减小,控制点减少。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初至自动拾取可以采用智能相关能量比法。
在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初至高效拾取方法可以采用多核并行运算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未经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273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