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1810204275.5 | 申请日: | 2018-03-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103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24 |
发明(设计)人: | 汪国兴;武婷;樊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瀚海博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9/395 | 分类号: | A61K39/395;A61K31/155;A61P35/00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53 | 代理人: | 冯子玲 |
地址: | 230000 安徽省合肥市高新***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抗癌药物 二甲双胍 抗体 制备 联合 医药技术领域 抗体治疗 抑癌效果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涉及医药技术领域。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所述抗癌药物包括PD‑1抗体和二甲双胍;所述抗癌药物0.1ml中二甲双胍的含量为0.02mg~0.10mg;所述抗癌药物0.1ml中PD‑1抗体的含量为0.01mg~0.05mg。本发明通过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技术仅仅只能进行单抗体治疗,抑癌效果不够好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
背景技术
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Death-1;PD-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抑制分子,为CD28超家族成员,其最初是从凋亡的小鼠T细胞杂交瘤2B4.11克隆出来。PD-1主要是在激活的T细胞和B细胞中表达,具有抑制细胞激活的功能,这是免疫系统中一种正常的自稳机制,因为过度的T/B细胞激活会引起自身免疫疾病,所以PD-1相当于人体内的一道护栏。
在肿瘤微环境中,肿瘤细胞会高表达PD-1的配体PD-L1(细胞程式死亡-配体1或表面抗原分化簇274或B7同源体)。肿瘤细胞上表达的PD-L1和T细胞表面的PD-1相互作用,导致肿瘤微环境中PD-1通路持续激活,T细胞功能被抑制,无法杀伤肿瘤细胞。PD-1单克隆抗体可以通过阻断这一通路,部分恢复T细胞的功能,进而利用激活的T细胞和相应的细胞因子杀伤肿瘤细胞,从而其成为癌症免疫疗法的重要治疗手段。
二甲双胍是目前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降糖药。近年来,已有多项研究实验表明二甲双胍对多种肿瘤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相关的临床研究也表明了,服用二甲双胍的糖尿病患者罹患恶性肿瘤的风险以及肿瘤的相关死亡率明显小于采用其他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从而显示其抗癌效果与降血糖效果无关。
目前抗癌药物中存在如下缺陷:现有技术仅仅只能进行单抗体治疗,抑癌效果不够好的问题。至今尚未有相关报道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治疗癌症具有深远的临床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通过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作用,解决了现有的技术仅仅只能进行单抗体治疗,抑癌效果不够好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应用,所述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所述抗癌药物包括PD-1抗体和二甲双胍;所述抗癌药物0.1ml中二甲双胍的含量为0.02mg~0.10mg;所述抗癌药物0.1ml中PD-1抗体的含量为0.01mg~0.05mg。
进一步地,所述PD-1抗体与二甲双胍的质量配比为1:2~10;所述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也具有杀死肿瘤干细胞的功能;所述PD-1单克隆抗体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所述二甲双胍可以增强PD-1单克隆抗体对癌症的疗效。
进一步地,所述抗癌药物的应用为治疗胰腺癌、肺癌、胃癌、肝癌、结肠直肠癌、黑色素瘤、肾瘤、卵巢癌、前列腺癌、膀胱癌、乳腺癌、食管癌、大肠癌、鼻咽癌、脑肿瘤、宫颈癌、血癌、骨癌、淋巴癌或其他癌症的药物。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将PD-1抗体与二甲双胍联合用于制备抗癌药物的作用,其中二甲双胍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线口服药,具有一定的抗癌效果,也具有杀死肿瘤干细胞的功能;PD-1单克隆抗体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杀伤作用;具有二甲双胍可以使得PD-1单克隆抗体对癌症的疗效更佳的优点。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瀚海博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安徽瀚海博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4275.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