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及其热处理工艺有效
申请号: | 201810200764.3 | 申请日: | 2018-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67991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伟;金学军;黎雨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06;C22C38/12;C21D8/02 |
代理公司: | 南京九致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07 | 代理人: | 严巧巧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超低温 强韧 高锰钢 及其 热处理 工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C:0.3‑0.6%;Si:0.02‑0.1%;Mn:20.0‑26.0%;Al:0.5‑2.5%;Nb:0.05‑0.3%;P:≤0.010%;S:≤0.002%;N:0.004‑0.010%;O:0.0005‑0.002%;余量为Fe。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的热处理工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及其热处理工艺,通过冷轧+低温时效+高温再结晶的热处理工艺,制备获得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优异的塑性,并且其具有良好的焊接性,成本较低,热处理工艺较为简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低温用钢的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及其热处理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海洋钻井平台、海底油气输送与油气储运等装备制造的快速发展,高强高韧性低温用钢,特别是在海洋环境下使用的低温海工用钢的需求量显著上升。目前,广泛应用于超低温的钢铁材料主要为富Ni铁素体型低温钢和奥氏体型低温钢。以海洋平台用钢为例,自升式钻井平台中高强韧钢占55-60%,半潜式钻井平台中占90-98%,其中平台用的桩腿、悬臂梁及升级齿条机构等要求在保证强度级别(460-690MPa)的同时兼顾优异的低温冲击韧性(-80℃冲击功100J)。
Ni系铁素体低温钢和奥氏体不锈钢虽然性能良好,但价格昂贵,而且Ni元素对低温钢的低温韧性影响很大,含量越高影响越大。因此,高锰系奥氏体型低温钢逐渐发展成为最具有实用性与经济性的低温结构材料,虽然Mn对于降低韧性-脆性转变温度是非常有效的,通过提高低温钢中的Mn/C比,可显著提高钢的韧性。但是单相奥氏体型低温钢的屈服极限较低,无法达到理想的强度水平,综合强韧性较差。因此,有必要对高锰系低温钢的强韧化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为保证高锰系低温钢具有优异的强度,需引入多种强化机制,如细晶强化与析出强化;为了使析出强化不破坏低温钢的塑性,则析出相尺寸需为纳米级别,可利用添加Al、Nb等元素形成各种类型的纳米碳化物颗粒如κ碳化物和MC型碳化物。同时,在晶粒细化的基础上需能保证奥氏体在低温变形下仍能产生孪晶诱发塑性(TWIP)效应,一般通过控制奥氏体内部的元素含量和晶粒尺寸,才能控制其层错能(SFE)及变形机制。如当Mn含量过高,奥氏体层错能很高,低温变形机制为位错滑移,不能产生孪晶;而当Mn含量很低的时候,奥氏体低温下易发生马氏体相变,界面处容易诱导为裂纹,因此层错能需要严格控制。同时,晶粒细化能显著抑制孪晶的产生,提高稳定性。因此,通过上述组织需求进行高锰系低温钢合金成分设计,同时提出一种新型的热处理工艺,制备一种高强韧性高锰系超低温用钢。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及其热处理工艺,利用低温时效和高温再结晶处理获得有效的晶粒细化及双晶分布的奥氏体和纳米析出相的复合组织,用于解决现有锰系低温钢强度较低及整体强韧性较差的问题,并能够制造用于超低温环境下使用的结构钢材。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
C(碳):0.3-0.6%;Si(硅):0.02-0.1%;Mn(锰):20.0-26.0%;Al(铝):0.5-2.5%;Nb(铌):0.05-0.3%;P(磷):≤0.010%;S(硫):≤0.002%;N(氮):0.004-0.010%;O(氧):0.0005-0.002%;余量为Fe(铁)。
优选地,所述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元素组成任选以下其一:
1)一种用于超低温的高强韧高锰钢,由以下质量百分比的元素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20076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