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神经修复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117839.1 | 申请日: | 2018-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871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27 |
发明(设计)人: | 陈锦涛;韦加娜;陈泰瀛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泰宝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L27/50 | 分类号: | A61L27/50;A61L27/4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嘉毅;洪佳虹 |
地址: | 510530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神经 修复 支架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神经修复支架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神经修复支架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神经修复支架通过静电纺丝和紫外光固化,其管壁具有内层、中层和外层三层结构,内层由明胶和纳米氧化石墨烯组成,中层为聚(噻吩‑3‑乙酸)组成的导电层,外层为甲基丙烯酰化明胶。该种神经修复支架免疫原性低,生物相容性、导电性能和诱导修复能力优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物医学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神经修复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神经修复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神经系统是人体内起主导作用的功能调节系统,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神经系统受损后修复能力有限,这导致神经损伤及退行性疾病的治疗成为一大医学难题。神经损伤常见于各种外伤以及其他条件所造成的神经细胞部分或全部的损伤,这种神经损伤可以进一步导致某种功能丧失或者其他神经性疾病的发生。
电刺激对神经细胞行为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可以影响其粘附、迁移、增殖、DNA合成、蛋白分泌等生理活动,在组织工程领域中,可以通过施加电刺激控制细胞在组织工程中的行为可对损伤组织起到修复的作用。特别是在神经组织工程中,电刺激对神经受损组织的修复效果显著。电刺激在二维或三维体外以及体内都较易实现,其临床优越性越显突出。电刺激在神经组织工程的应用,其前提是需要一个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导电性能的支架。
目前生物医学工程领域中的导电高分子材料多为聚苯胺、聚吡咯以及其衍生物。聚苯胺和聚吡咯在生物电极涂层和组织工程材料等应用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是因为聚苯胺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聚吡咯在长期的使用中容易氧化从而失去失去导电性。所以寻找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导电性能的神经修复支架,在神经修复领域上具有极大的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神经修复支架在使用中存在一定的生物毒性,且在长期的使用中容易氧化从而失去失去导电性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以及导电性能的神经修复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神经修复支架,所述神经修复支架的管壁具有内层、中层和外层三层结构,内层由明胶和纳米氧化石墨烯组成,中层为聚(噻吩-3-乙酸)组成的导电层,外层为甲基丙烯酰化明胶。
进一步的,所述的神经修复的支架按重量份数计由明胶10-35份、纳米氧化石墨烯0.1-0.5份、聚(噻吩-3-乙酸)10-40份、甲基丙烯酰化明胶10-40份组成。
优选的,所述的聚(噻吩-3-乙酸)其聚合度为5000。所述的纳米氧化石墨烯其粒径分布范围为80-115nm。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为:一种神经修复支架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制备方法通过以下步骤实现:(1)纺丝液的制备(2)修复支架的静电纺丝(3)紫外光固化(4)冷冻干燥。
进一步的,所述一种神经修复支架的制备具体步骤为:
(1)纺丝液的制备:
内层纺丝液:按配方比往二甲基亚砜中依次加入一定量的明胶搅拌至明胶完全溶解后、按配方比加入一定量的纳米氧化石墨烯,混合均匀,得到内层纺丝液;
中间层纺丝液:将一定量的聚(噻吩-3-乙酸)、明胶溶解于二甲基亚砜,配成质量浓度为5-10%的溶液,即得中间层纺丝液;
外层纺丝液:将一定量的甲基丙烯酰化明胶,溶解于二甲基亚砜,配成质量浓度为5-10%的溶液,优选8%wt,即得外层纺丝液;
(2)修复支架的静电纺丝:按内层纺丝液,中间层纺丝液,外层纺丝液按配方比调节纺丝参数依次用静电纺丝机进行纺丝,纺丝参数为:发生器电压为15-25kV,优选20kV,收集装置转速为200-450rpm,优选250rpm,输出泵的输出流量为0.5-1.5mL/h,优选0.8mL/h;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泰宝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广东泰宝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1783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