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轮毂驱动系统多场耦合建模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10109327.0 | 申请日: | 2018-0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6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17 |
发明(设计)人: | 谭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17/50 | 分类号: | G06F17/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55086 山东省淄博***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轮毂电机 驱动系统 物理场 建模 多场耦合 子问题 耦合分析 验证 轮毂驱动系统 分析模型 耦合形式 耦合 场耦合 子模块 求解 解耦 耦联 全局 分析 研究 | ||
本发明公开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多场耦合建模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根据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具体结构和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确定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所涉及到的各物理场;采用合适的建模方法建立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各物理场分析模型,并对所建模型的正确性进行验证;从局部两场耦合模型入手,对各物理场的耦联机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物理场的耦合形式,并将全局多场耦合问题进行解耦,划分为一系列子问题(子模块)处理;建立子问题的耦合分析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将所建所有子问题模型进行耦合,建立全局耦合分析模型。本发明提出的建模方法在考虑多场相互作用的同时,较好的兼顾了模型的精度和求解的难度,有较强的适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纯电动驱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多场耦合建模方法。
技术背景
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将轮毂电机、减速机构、制动器等高度集成布置于车轮内,新型底盘结构的引用,使传动系统简化,传动效率提高,有效利用空间增大提高了车辆的通过性能。而作为轮毂电机驱动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性能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各驱动轮的驱动/制动性能和整车的行驶性能。因此,为了能够获得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各向性能特性,在设计及应用阶段对其性能进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而性能分析的前提是建立合适的分析模型。但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将轮毂电机、减速机构、制动器等高度集成于车轮内,狭小的空间内涉及到结构、电磁、热、流等多个物理场的作用,各物理场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无疑大大增加了轮毂驱动系统的建模难度。寻求适用于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多场耦合问题的建模方法,不仅对于提高轮毂电机驱动系统乃至整车行驶性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提高轮毂驱动系统设计效率、设计精度及完善轮毂电机驱动车辆设计理论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目前,轮毂电机驱动车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于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性能研究也大多是针对某一物理场进行分析和设计。但实际上,在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多个物理场存在复杂的交叉耦合关系,结构场是关联性最大的场,所有场将随着结构场的变化而重新分布;同时,温度场也是影响范围较为广泛的场,几乎所有的场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了温度的影响;另外,电磁场对结构场和温度场、流场对结构场和温度场也有影响作用,分析中应该考虑多物理场的耦合作用。但是如果建模过程将所有的耦合关系均考虑去,一方面会导致模型过于复杂,参数含量较多,使得确定参数与给定系统动态特性的相关性就变得复杂繁琐,不易找到参数与系统动态特性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另一方面,会使模型状态变量增多,阶次较高,对这类高阶系统进行计算仿真是比较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存在的多场耦合建模方面的难点,提供一种高效、可靠且适合于的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多场耦合建模方法。该方法从局部两场耦合模型入手,通过场内场间耦合特性分析结果,在不显著降低分析精度的前提下,对物理模型依据一定原则进行适当的解耦,从而得到一个既合乎分析精度要求又满足仿真能力限制的简化的多场耦合分析模型。同时,由于轮毂驱动系统过于复杂,全局耦合一般也无法用准确的数学模型描述,因此,引入模块化建模方法,在明确轮毂电机驱动系统的目标性能和分析系统性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系统中涉及的物理场、关系、耦合形式等对复杂系统进行分解,将全局问题划分为与系统目标性能有关的所要计算的子模块(子问题),建立子模块的耦合模型并求解;在此基础上,分析子模块之间的耦联关系,继而建立多场耦合全局分析模型。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根据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具体结构和所研究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轮毂电机驱动系统所涉及到的各物理场;继而采用合适的建模方法建立轮毂电机驱动系统各物理场分析模型,并对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和正确性进行验证;从局部两场耦合模型入手,对各物理场的耦合关系和耦联机理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确定各物理场的耦合形式,并将全局多场耦合问题进行解耦,划分为一系列子问题(子模块)处理;进而从子问题着手,建立子问题(子模块)的耦合分析模型,并对其有效性进行验证;最终,将所建所有子问题(子模块)模型进行耦合,建立全局耦合分析模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理工大学,未经山东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10932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改进SUTER变换的插值模型
- 下一篇:一种忆感器的等效模拟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