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降低血糖应答和脂肪吸收的膳食伴餐粉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84328.4 | 申请日: | 2018-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300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浠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A23L33/125 | 分类号: | A23L33/125;A23L33/12;A23L33/10;A23L33/15;A23L33/185;A23L33/19;A23L33/21;A23P10/20;A23P20/20;A23P20/18 |
代理公司: | 广州誉华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12 | 代理人: | 罗丹 |
地址: | 510000 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阅江中路688号1001***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降低 血糖 应答 脂肪 吸收 膳食 伴餐粉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降低血糖应答和脂肪吸收的膳食伴餐粉,其中,所述膳食伴餐粉具有类谷物颗粒构造的核‑皮‑壳结构体,并包括:氨基酸改性的慢消化淀粉、共轭亚油酸、羟基柠檬酸、淀粉阻断剂以及糖分阻断剂组成的拟胚体结构;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维生素、辛烯基琥珀酸酯化淀粉和海藻糖组成的拟种皮结构;大豆分离蛋白、乳清蛋白粉、膳食纤维素和氨基酸改性的慢消化淀粉乳液组成的拟糊粉层结构,以及包含甜味剂在内组分的拟谷壳结构。本发明的膳食伴餐粉适合包括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在内的各种人群食用,具有良好的市场价值和营养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降低餐后血糖应答和脂肪吸收的膳食伴餐粉及其制备方法,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具有类谷物颗粒构造的核-皮-壳结构体的膳食伴餐粉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降血糖/血脂食品领域和膳食改善剂领域。
背景技术
谷物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大米、小麦、小米、大豆等及其它杂粮,主要是植物种子和果实,是亚洲人民的传统主食。谷类虽然有多种,但其结构都基本相似,都是由谷皮、胚乳、胚芽等主要部分组成,分别占谷粒总重量的13%-15%、83%-87%、2%-3%。谷皮为谷粒的最外层,主要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含有一定量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以及较多的无机盐。糊粉层在谷皮与胚乳之间,含有较多的磷、丰富的B族维生素及无机盐。胚乳是谷类的主要部分,含淀粉(约74%)、蛋白质(10%)及很少量的脂肪、无机盐、维生素和纤维素等。谷类含蛋白质在8-12%之间,谷类蛋白质中赖氨酸、苯丙氨酸和蛋氮酸含量较低。谷类脂肪含量较少,主要存在于糊粉层及谷胚中,大部分为不饱和脂肪酸,还有少量磷脂。胚芽油中含有较多的维生素E,有抗氧化作用。
研究发现,谷类中含碳水化物不但量多(70%-80%),而且大部分是淀粉。谷类的淀粉按其分子结构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谷类淀粉的利用率较高,在90%以上,是人体热能堆积的来源。当谷物作为主食时,往往导致摄入过多的淀粉和热量,进而容易导致高血糖以及体内糖-脂肪转化体系带来的肥胖体征。
过量摄取淀粉除了引起高血糖进而导致糖尿病的触发,动脉粥样硬化也是高血糖的主要并发症,动脉粥样硬化常常伴随着血脂尤其是胆固醇的升高,高血脂是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表明,在血脂降低程度相似的条件下,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相对心血管疾病患病危险能够降低20%以上。
由此可见,淀粉在人体内的代谢与人体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特别是餐后血糖的变化反应以及胰岛素应答。根据淀粉在体内的消化速度主要将淀粉分为三大类:快消化淀粉(RDS,指20min内在口腔和小肠中被消化吸收的淀粉)、慢消化淀粉(SDS,指20~120min内在小肠中被完全消化吸收的淀粉)和抗消化淀粉(RS,指120min内在小肠中不被消化吸收,最终在结肠中被微生物发酵利用的淀粉)。
大多数谷物中含有较高含量的快消化淀粉。长期或频繁摄入过多的快消化淀粉时,由于RDS属于高血糖生成指数(GI),易降低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引发2型糖尿病以及肥胖等其他慢性疾病。即使对健康人群而言,长期食用谷物来源主食,例如米饭、面食,也容易由于碳水化合物-脂肪转化体系而导致脂肪堆积,尤其是运动不足时的腹部脂肪堆积。
相比于RDS,SDS的消化速率低;与RS相比,可以持续为人体提高血糖,维持餐后血糖稳定,同时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同时,RS含量高的食物可维持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可在结肠部位发酵生产大量短链脂肪酸,改善肠道的微环境,提高肠道微生物菌群的多样性。研究与开发富含SDS功能性淀粉或功能性食品已成为国内外食品科学界治疗糖尿病、肥胖症等慢性疾病的热点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浠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未经广东浠芮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8432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