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自动化水体检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62000.2 | 申请日: | 2018-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166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6-07 |
发明(设计)人: | 刘云朋;赵锋;拜亚萌;靳孝峰;司国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焦作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 |
代理公司: | 郑州浩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1130 | 代理人: | 王国旭 |
地址: | 454000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升降驱动机构 驱动电动机 承载基体 控制电路 电动机 导流管 调节板 传感器 水体检测装置 驱动叶轮 检测 自动化 资源综合利用率 角度传感器 密封防护层 压力传感器 承载龙骨 电气连接 水体检测 运行能耗 运行状态 转台机构 自主调整 承载腔 导流板 内胆 水体 承载 灵活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化水体检测装置,包括承载基体、导流管、升降驱动机构、调节板、调节电动机、检测传感器、驱动叶轮、驱动电动机及控制电路,承载基体包括承载龙骨、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控制电路、调节电动机均嵌承载腔内,控制电路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调节板、调节电动机、检测传感器和驱动电动机电气连接,调节板包括导流板、转台机构、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导流管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承载基体外表面,检测传感器、驱动叶轮和驱动电动机均嵌于导流管内。本发明一方面可有效的满足在水下长时间自主进行水体检测作业的需要,运行能耗低并可有效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另一方面可灵活自主调整运行状态及在水体中的位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自动化水体检测装置,属水质监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进行水体检测作业中,所使用的水体质量检测设备往往采用的通过定位机构安装在待检测水体的堤岸、水底及漂浮在水体表面上的承载设备上,虽然可以满足使用的需要,但却导致对水体检测作业的灵活性和可靠性均相对较差,不能根据使用需要,灵活调整检测设备对不同位置水体检测作业的需要,同时当前的水体检测设备在运行过程中,均不同程度需要通过外部设备为其提供运行所需的动力,从而也导致了当前的水体检测设备运行连续和资源利用率受到极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迫切需要开发一种全新的水体检测设备,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新型自动化水体检测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新型自动化水体检测装置,包括承载基体、导流管、升降驱动机构、调节板、调节电动机、检测传感器、驱动叶轮、驱动电动机及控制电路,承载基体包括承载龙骨、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密封防护层包覆在承载龙骨外表面,承载内胆嵌于承载龙骨内,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均为密闭腔体结构并相互同轴分布,承载内胆构成承载腔,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之间构成缓冲腔,控制电路、调节电动机均嵌承载腔内,且调节电动机通过隔板与控制电路分割,控制电路分别与升降驱动机构、调节板、调节电动机、检测传感器和驱动电动机电气连接,调节板至少四个,沿承载基体轴线方向自前端面向后端面均布,调节板以承载基体轴线对称分布在承载基体侧表面,且靠近承载基体前端一侧的调节板长度比相与其相邻且靠近承载基体末端面一侧的调节板长0—20厘米,调节板包括导流板、转台机构、角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导流板通过转台机构与承载基体侧表面铰接,转台机构通过传动轴与调节电动机电气连接,传动轴与导流板、转台机构同轴分布,且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相互垂直,角度传感器安装在转台机构位置上,且每个转台机构均与一个调节电动机相互连接,压力传感器嵌于导流板前端面,且每个导流板前端面均设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导流管至少一个,通过升降驱动机构安装在承载基体外表面,导流管轴线与承载基体轴线平行分布,检测传感器嵌于导流管内并环绕导流管轴线均布,驱动叶轮和驱动电动机均嵌于导流管内并位于导流管末端位置,驱动叶轮和驱动电动机与导流管同轴分布,且驱动叶轮位于驱动电动机正前方并通过传动轴与驱动电动机连接。
进一步的,承载基体上表面均布至少两个定位扣。
进一步的,所述的缓冲腔设筋板和弹性垫层,所述的筋板呈网状结构并分别与承载龙骨、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相互连接,所述的弹性垫层嵌于筋板的网孔内并与密封防护层、承载内胆相抵。
进一步的,所述的承载基体和调节板的导流板横截面均为水滴状结构及梭形结构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板的导流板上表面和下表面均布若干导向槽,且所述的导向槽与承载基体轴线方向一致并与导流板轴线垂直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管前端面口径为末端口径的1.5—5倍,且所述的导流管对应的承载基体外表面设承载槽,所述的承载槽深度导流管管径的1/5—1/2。
进一步的,所述的导流管为两个或两个以上时,则各导流管环绕承载基体轴线均布在承载基体外表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焦作大学,未经焦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62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