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8636.1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307126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张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毕昇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N5/247 | 分类号: | H04N5/247;H04N5/232;H04N5/225;G06K9/00 |
代理公司: | 浙江专橙律师事务所 33313 | 代理人: | 邢万里 |
地址: | 430000 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区江汉经济开***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自动 对焦 功能 畸变 智能型 识别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包括主体和两个支撑机构,主体上设有拍摄机构,拍摄机构包括第一电机、转盘、第一摄像机和至少两个拍摄组件,拍摄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移动板和对焦机构,对焦机构包括第二摄像机、驱动组件和两个对焦组件,对焦组件包括移动杆、抵靠板和若干弹簧,该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通过拍摄机构中第二摄像机进行辅助拍摄,防止第一摄像机拍摄的畸变图像造成设备的判断能力下降,不仅如此,对焦机构根据主体与人员之间的距离调节第二摄像机的镜头的角度,使焦点落在人脸上,从而保证了图像拍摄清晰,进而提高了设备人脸识别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人脸识别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
背景技术
人脸识别,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用摄像机或摄像头采集含有人脸的图像或视频流,并自动在图像中检测和跟踪人脸,进而对检测到的人脸进行脸部的一系列相关技术,通常也叫做人像识别、面部识别。
人脸识别设备的精度主要依靠于摄像头或摄像机的人脸采集图像,为了使设备能够采集完整的人脸图像进行身份识别,通常选择短焦镜头(也称广角镜头)为摄像机或摄像头的镜头,但是采用短焦镜头拍摄时,由于设备靠近人脸,在拍摄过程中,图像容易发生畸变,且镜头与人的距离不同,畸变的程度也不同,从而导致人脸识别设备的判断能力下降,即使少量人脸设备通过镜头的多次平移进行图像的多次拍摄,以减少畸变对采集图像的影响,但是在移动过程中,镜头与人脸的距离发生变化,当镜头的焦距与镜头和人脸的距离不一致时,容易导致镜头的焦点落在人脸以外的地区,导致镜头拍摄时人脸模糊,图像不清晰,从而降低了现有的人脸识别装置的可靠性和实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动对焦功能的防畸变的智能型人脸识别装置,包括底板、主体、显示器和两个支撑机构,两个支撑机构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上方的两侧,所述主体架设在两个支撑机构上,所述支撑机构与主体传动连接,所述显示器固定在主体的上方,所述主体上设有拍摄机构,所述主体内设有PLC;
所述拍摄机构包括第一电机、转盘、第一摄像机和至少两个拍摄组件,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在主体上,所述第一电机和第一摄像机均与PLC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与转盘传动连接,所述第一摄像机固定在转盘的圆心处,所述拍摄组件周向均匀分布在转盘的外周;
所述拍摄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移动板和对焦机构,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与转盘的远离圆心处铰接,所述第一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另一端与移动板固定连接,所述对焦机构设置在移动板上;
所述对焦机构包括第二摄像机、驱动组件和两个对焦组件,所述第二摄像机设置在移动板上,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第二摄像机的远离转盘的一侧,两个对焦组件分别设置在第二摄像机的两侧,所述第二摄像机与PLC电连接;
所述对焦组件包括移动杆、抵靠板和若干弹簧,所述移动杆设置在抵靠板的远离第二摄像机的一侧,所述弹簧均匀设置在移动杆和抵靠板之间,所述弹簧处于压缩状态;
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第二电机、半齿轮和两个驱动单元,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在移动板上,所述第二电机与PLC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与半齿轮传动连接,两个驱动单元分别设置在半齿轮的两侧,所述驱动单元与对焦组件一一对应,所述驱动单元包括齿条和支架,所述齿条与半齿轮啮合,所述齿条的中心处通过支架与移动杆固定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毕昇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毕昇云(武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863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小分子多肽及其用途
- 下一篇:一种绿茶茶叶的精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