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P300的脑控机器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48019.1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841555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10 |
发明(设计)人: | 刘蓉;程俊;梁雅彬;马征;王永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1 | 分类号: | G06F3/01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21208 | 代理人: | 王树本;徐雪莲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p300 机器人 系统 及其 实现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脑机接口和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一种基于P300的脑控机器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其中系统包括视觉刺激模块并与其依次相连的受试者、电极帽模块、Neuroscan脑电采集模块、信号处理模块、控制接口模块、Pioneer3‑DX型机器人运动模块,所述Pioneer3‑DX型机器人运动模块还与视觉刺激模块相连,控制接口模块还与Pioneer3‑DX型机器人环境检测模块相连。本发明采用图形符号为新刺激类型,组合改进脑机接口属性,诱发更高幅度的P300成分,提高系统传输速率。并结合脑机接口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采用异步控制模式实现脑控和机器人自主控制的交互共享,实现机器人前进、后退、左转、右转和保持不动的运动行为,使系统更加稳定快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于P300的脑控机器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属于脑机接口和机器人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脑机接口(Brain-Computer Interface,BCI)是在大脑与外部设备之间建立的一种非肌肉通信通道,实现了大脑意图和外界环境之间的交流。BCI作为一种新的人机交互方式,为设备的脑意念控制提供了新思路,成为了智能机器人领域的研究热点,架起了“人脑生物智能”与“人工智能”结合的桥梁。随着BCI技术与机器人自动控制技术的融合,产生了一项新技术—脑控机器人技术。在脑控系统中,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取的BCI控制信号也不同,其中,基于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脑机接口系统因训练时间短,适应性强,成为BCI研究中的重要热点之一。但是由于P300信噪比较低,需要叠加多次才能得到较明显且稳定的波形,限制了系统的传输速率。另外,P300电位是诱发电位,具有一定的潜伏期,目前基于P300的BCI系统主要集中在指令选择的离散同步控制应用上,如拼写任务。针对信噪比较低的问题,主要通过改进信号处理算法和实验范式两个方向进行,即优化特征提取和分类算法以及加强P300成分。本发明主要集中于改进实验范式。经典的P300实验范式是由Farwell和Donchin提出的,所有符号按行列方式进行分组并随机呈现,实验效果容易出现近邻干扰、双闪问题以及重复失明问题。Guan等人提出了单闪实验范式,虽然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上述现象,但是刺激序列长度过长容易导致受试者疲劳,比较适合小尺寸的符号矩阵。随后研究者使用区域闪(类似两次单闪)提高了准确率。除了刺激闪烁方式的不同,刺激属性也影响实验结果。研究显示大脑对黄绿和绿的觉醒率最高,蓝绿组合变换受试者感觉更舒适,Takano将传统实验范式的符号颜色背景改为蓝色,闪烁为绿色,提高了实验准确率。另外,不少学者也关注刺激类型对系统的影响,用面孔刺激代替符号刺激,诱发得到了P300电位以外的事件相关电位,为BCI系统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针对P300的潜伏期问题,近年来也出现了许多混合脑机接口的研究,如P300+SSVEP脑机接口、P300+Mu/Beta脑机接口等,虽然实现了连续异步控制,但是技术不够成熟,并且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基于P300的脑控机器人系统及其实现方法。本发明通过对刺激属性的组合改进,设计出一种基于5-oddball的P300实验范式,该范式界面简单,易于学习使用,且能诱发较强的P300成分,有效减少叠加次数,提高系统的传输速率。另外本系统根据脑控机器人系统的特点,将脑控和机器人自主控制相结合,实现两种控制命令交互共享异步控制,相比于混合脑机接口,此异步模式的系统复杂性降低,有利于机器人的稳定快速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4801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