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及解锁设计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10027052.6 | 申请日: | 2018-0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810857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发明(设计)人: | 黄季阳;马伯涛;张曼生;管志忠;葛家琪;吴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F16F15/2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004 | 代理人: | 晁璐松;朱丽岩 |
地址: | 10012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装置 调节 锁定 解锁 设计 方法 | ||
一种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及解锁设计方法,其中可调节锁定装置包括卡座、销轴、保护盒、转轴、凸轮、承托件和惯性块;卡座固定连接在隔震装置上板底面上,且卡座上开有插接销轴的盲孔;销轴上端插入卡座的盲孔中、下端穿入保护盒内;保护盒左侧面上开设有洞口;转轴沿纵向设置在销轴底部下方;转轴的两端对应转动连接在保护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上;凸轮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凸轮的另一端托接在销轴的底部;承托件水平设置在凸轮的底部,承托件的一端与凸轮固定连接,承托件另一端穿过保护盒的洞口、伸出保护盒外部;惯性块浮放在承托件位于保护盒外侧的端部。本发明解决了隔震装置在地震状态与非地震状态时实现不同运动状态切换的技术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隔震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展柜及文物防震保护技术领域的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及解锁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现有的博物馆,60%以上处在强震多发地震带上,存在突发地震下大规模损毁的风险;例如,在2008年5.12汶川地震中,就有2700余件馆藏文物损毁。因此为了改善博物馆文物的防震保护现状,近几年我国博物馆大量配置文物隔震装置,以减轻文物在地震时的振动效应,使文物达到免遭破坏的目的。
为实现参观人员、工作人员无法推动展柜,需要设置一种锁定装置,以保持隔震装置静止,不产生相对运动;同时在地震作用下需要锁定装置自动解锁,隔震装置进入工作状态,使展柜与建筑地面发生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减震效果。启动加速度是锁定装置自动解锁时的建筑地面地震响应加速度,由于我国各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不同,致使锁定装置的启动加速度存在较大差别,因此需要锁定装置具有可调节功能,以适应不同地区的启动加速度要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及解锁设计方法,要解决隔震装置在地震状态与非地震状态时实现不同运动状态切换的技术问题,以达到隔震装置在非地震状态下保持静止、地震作用下可以实现自由运动的目的;还要解决可调节锁定装置能够实现在不同抗震设防烈度地区对启动加速度的可调节性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设置在隔震装置的隔震装置上板与隔震装置下板之间,包括有由上而下依次连接的卡座、销轴和保护盒;所述卡座固定连接在隔震装置上板的底面上、并且卡座上开有插接销轴的盲孔;所述销轴竖向连接在卡座和保护盒之间,其中,销轴的上端插入卡座上的盲孔中,销轴的下端穿入保护盒内;所述保护盒呈矩形立体结构,在保护盒的盒顶、对应卡座上盲孔的位置处开设有通孔;所述保护盒的左侧面上开设有洞口;
所述隔震装置的可调节锁定装置还包括有转轴、凸轮、承托件和惯性块;所述转轴沿纵向设置在销轴底部下方、且位于保护盒的左侧面与销轴之间;其中,转轴的两端对应转动连接在保护盒的前侧面和后侧面上;所述凸轮设置在转轴与销轴之间,凸轮的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凸轮的另一端托接在销轴的底部;所述承托件水平设置在凸轮的底部,承托件的一端与凸轮固定连接,承托件另一端穿过保护盒上的洞口、伸出保护盒的外部;所述惯性块浮放在承托件位于保护盒外侧的端部。
优选的,所述卡座上的盲孔为柱形孔,并且盲孔的侧壁为光滑曲面;所述保护盒顶部的通孔的侧壁为光滑曲面。
优选的,所述承托件包括有压杆;其中,压杆的一端与凸轮固定连接,压杆的另一端穿过保护盒上的洞口、伸出保护盒的外部,并且在压杆伸出保护盒外侧的端部设有托接板;所述惯性块浮放在托接板上,惯性块的长度大于等于托接板的长度,惯性块的宽度大于等于托接板的宽度。
优选的,所述保护盒前侧面和后侧面的内壁上、对应与转轴连接的位置处开设有水平的插槽;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对应插接在插槽中。
优选的,所述凸轮与销轴相连接一端的表面为弧形光滑面,且当凸轮与销轴相连接的一端移动时,销轴在凸轮上产生相对滑动。
优选的,所述惯性块为钢块或者为铅块或者为锡块或者为铜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1002705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