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构造构件和车辆用构造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82915.3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183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4 |
发明(设计)人: | 广瀬智史;石森裕一;福地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0J5/00;B60R19/03;B62D25/06;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张会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造 构件 车辆 | ||
构造构件(10)包括帽构件(1)和封板(2)。由帽构件(1)和封板(2)形成的管状部的长度LY为一对侧壁(11、12)的高度H的6倍以上。一对侧壁(11、12)分别包括高强度部(11A、12A)和低强度部(11B、12B)。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高强度部形成于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2/3)H以上且3H以下的部分且是一对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低强度部配置于高强度部的两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耐冲击性的构造构件和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背景技术
具有由截面为帽形状的帽构件和接合于帽构件的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构造构件能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用途例如可列举出车辆、建筑物、大型容器的构造构件。特别是对于用于汽车的构造构件而言,要求耐冲击性。
例如,在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专利文献1)中,作为耐冲击用构件,公开了一种利用两端支承的构造而安装于汽车的车身的金属管。该金属管在整个长度上或者局部具有弯曲部。配置为弯曲部的外周侧与施加于车身的冲击的方向大致一致。与使用了笔直管的加强构件相比,该金属管作为车身加强用构件具有优异的耐冲击性。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2005/058624号
发明内容
具有管状部的构造构件在受到超出屈服强度的冲击时发生弯折,弯折部突出。若为了实现轻量化而使该构造构件薄壁化,则因冲击而弯折时的突出程度容易变大。例如,优选的是,汽车所使用的构造构件在自车辆外侧受到冲击时的向内侧的突出程度较小。像这样,在构造构件中,有时优选的是,在因碰撞导致的冲击的作用下发生变形的部分突出的程度更小。
因此,本申请公开一种能够使因冲击导致变形时的突出程度更小的构造构件以及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本发明的1个观点的构造构件包括至少1张封板和帽构件。所述帽构件具有:顶面部;两条第1棱线,该两条第1棱线处于所述顶面部的两端部;两个凸缘,该两个凸缘分别接合于所述封板;两条第2棱线,该两条第2棱线处于所述两个凸缘的端部;以及两个侧壁,该两个侧壁分别位于所述两条第1棱线与所述两条第2棱线之间。由所述帽构件和所述封板形成的管状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两个侧壁的在与所述顶面部垂直的方向上的长度中的较长的一者的长度H的6倍以上。所述两个侧壁分别包括高强度部和低强度部。所述高强度部沿着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以所述H的2/3倍以上且3倍以下的长度范围形成于所述两个侧壁的彼此相对的部分。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500MPa以上。所述低强度部配置于所述高强度部的在所述第1棱线的延伸方向上的两侧。所述低强度部的屈服强度为所述高强度部的屈服强度的60%~85%。
根据本申请的公开,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使因冲击导致变形时的突出程度更小的构造构件以及使用了该构造构件的车辆用构造构件。
附图说明
图1A是表示两端部被支承的构造构件的结构例的图。
图1B是表示图1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变形行为例的图。
图1C是表示图1A所示的构造构件的另一变形行为例的图。
图2A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构造构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82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承载汽车车身及各种特殊设备作为负载的汽车底盘
- 下一篇:车身前部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