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具有充电线识别装置的电动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46977.9 | 申请日: | 2017-10-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6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1 |
发明(设计)人: | A·卢特斯卡诺夫;A·佩尔格;T·舍勒曼 | 申请(专利权)人: | 宝马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L53/14 | 分类号: | B60L53/14;B60L53/18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邵静玥 |
地址: | 德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充电 识别 装置 电动车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至少部分地电动运行的车辆的充电线识别系统,其中,所述车辆具有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能通过充电线与电能量源连接。充电线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用于允许或阻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控制单元还设置用于:在各个预定的或能预定的事件之前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该车辆中,并且在探测到充电线不处于该车辆中的情况下阻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充电线识别设备的至少部分电动运行的车辆。
背景技术
已知电动车、例如电动运行的双轮车和轻型摩托车、但尤其也是至少具有辅助电驱动装置的电动汽车。这样已知微混合、中等混合和全混合车辆,其实现并联的、功率分支的、串联的混合驱动设计。尤其是已知插入式混合动力系统,其中,电蓄能器(如在纯电动驱动设计情况下)可通过电网充电。在静止的车辆中,蓄能器可通过充电线衔接到公共的或私人的电网上并且充电。
在许多常见的电动车(接着的也称为车辆)中,充电线松地安放在车辆中。在每个充电过程中,充电线从车辆中取出并且利用其建立电动车蓄能器和能量源(例如公共的或私人的充电站)之间的连接。在此,总是再次出现,在充电过程之后充电线忘记能量源附近或其上。尤其是在车队和汽车-分享-车队的区域中此外存在风险:充电线出于不知道或不慎被忘记。也可设想充电线在车队和汽车-分享-车队的区域中有意留下或充电线从与此有关的车辆中有意去除。通常,充电线遗失首先在如下情况中发现,即,要实施重新给蓄能器充电的过程,而这由于缺乏充电线而不能实施。在最差的情况中,车辆的驾驶员然后由于对应空的蓄能器不能开始进一步的行驶。他必须首先重新得到充电线或考虑备件。这在操作上是不舒服的并且影响车辆驾驶员的活动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任务在于,避免上述的缺点并且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其尤其是防止在充电过程之后忘记或留下或去除电动汽车充电线并且必要时使寻回变得容易。
按照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至少部分地电动运行的车辆的充电线识别系统。所述车辆具有蓄能器,所述蓄能器能通过充电线与电能量源连接。充电线识别系统具有控制单元,所述控制单元设置用于允许或阻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此外,控制单元设置用于,在各个预定的或能预定的事件的情况下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该车辆中。在探测到充电线不处于该车辆中的情况下,控制单元设置用于阻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
所述预定的或能预定的事件在此可以是:
-发动机启动;
-行李舱或尾板的关闭;和/或
-车辆蓄能器的充电过程结束(荷电状态、SOC的正向改变)的识别。
换句话说,控制单元可在每次发动机启动时或之前、例如总是当车辆的发动机起动初始化时(端子30或收音机端子(15)打开),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车辆中。附加于此或替代于此,控制单元可在行李舱的每次关闭时或之后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车辆中。附加于此或替代于此,控制单元可在识别出车辆的蓄能器的充电过程结束之后识别充电线是否处于车辆中。明显地,可选择各个其他合适的预定的或能预定的事件,在所述事件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可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车辆中。
例如可在车辆中提供的单独的发动机控制器,以用于控制车辆的发动机起动或发动机启动。发动机控制器的任何其他布置结构、例如到提供不同功能性的中央控制器中的集成也是可能的。控制单元也可以通过(单独的或组合的)与发动机控制器电连接的控制器实现。
例如可在各个预定的或能预定的事件的情况下、例如在每次发动机起动初始化(即直接在发动机启动之前)和/或在每次关闭行李舱之后和/或在每次识别蓄能器的充电过程结束之后,首先通过控制单元发起充电线识别。控制单元可实施探测:充电线是否处于车辆中。如果探测结果为是,则控制单元可这样控制发动机控制器,使得车辆的发动机起动。如果与之相反探测到充电线不处于车辆中,则控制单元可这样控制发动机控制器,使得阻止车辆的发动机起动。以有利的方式由此阻止:车辆的驾驶员可将车辆从当前的驻地运动,而充电线不处于车辆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宝马股份公司,未经宝马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697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