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780045533.3 | 申请日: | 2017-07-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962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9 |
发明(设计)人: | 韩奎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1K9/20 | 分类号: | F21K9/20;F21V3/04;F21V29/70;F21K9/27;F21K9/65;F21V29/74;F21V23/00;F21Y101/00;F21Y105/10 |
代理公司: | 北京铭硕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6 | 代理人: | 孙昌浩;李盛泉 |
地址: | 韩国京畿***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基板 灯罩 散热件 发光元件 槽部 内壁 两侧面 突出部 凹陷 内置 贴装 有向 种管 安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元件,贴装于基板上;散热件,在一个表面安置基板,在两侧面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槽部;灯罩,内置有所述散热件、基板及发光元件,且包括从内壁突出而被插入到槽部的突出部;以及基座,结合于灯罩的两端,其中,散热件的两侧面的形态对应于灯罩的内壁的形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发光二极管(LED;Light Emitting Diode)是一种通过使电流流过化合物中而发射光的半导体元件。发光二极管不使用水银,因此绿色环保,且由于是固体设备,因此寿命较长,消耗电功率较低,故作为新型光源备受瞩目。
将这种发光二极管作为光源的多样的照明装置正在得到开发,对于以可安装于电灯泡用插槽(Receptacle)的方式配备有电灯泡式电源连接部的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的呼声较高。
发光二极管存在着点灯时产生热量的问题。对于发光二极管而言,如果无法顺利散热,则寿命缩短且照度降低。发光二极管的点亮得以顺利实现的温度上限值为60℃左右,可以说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的性能直接关联于散热。
紫外线通常是指具有100~400纳米(nanometer)的波长区域的光,其比起可见光而言具有高能量。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被划分为紫外线A(ultraviolet-A)、紫外线B(ultraviolet-B)及紫外线C(ultraviolet-C),紫外线C大部分被臭氧层所吸收,紫外线A和紫外线B则到达地表面。
紫外线可在多样的领域中得以灵活利用。紫外线灯包括灯管(lamp tube)及在灯管内发射紫外线的发光装置。灯管需要具备如下的物性:对紫外线的高穿透率、长期透射紫外线时不变形。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散热功能得到提高的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并且,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省去引线接合而防止由断路及短路引起的不良的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
本发明还旨在提供一种具备提高的性能和可靠性的紫外线灯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元件,贴装于基板上;散热件(heat sink),在一个表面安置基板,在两侧面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槽部;灯罩(cover),内置有散热件、基板及发光元件,且包括从内壁突出而被插入到槽部的突出部;以及基座,结合于灯罩的两端,其中,散热件的两侧面的形态对应于灯罩的内壁的形态。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管型发光二极管照明装置,包括:基板;发光元件(Light Emitting Device),贴装于基板上;散热件,在一个表面安置有基板,在两侧面形成有向内侧凹陷的槽部;灯罩,内置有散热件、基板及发光元件,且包括从内壁突出而被插入到槽部的突出部;以及基座,结合于灯罩的两端,其中,基板的一端贯通基座而位于基座的内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紫外线灯,包括:灯管,包含上部灯罩及与所述上部灯罩形成为一体的下部灯罩;印刷电路板,固定于所述灯管内;至少一个紫外线发光装置,布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上并与所述上部灯罩对向,用于根据所述印刷电路板的控制而驱动。所述至少一个紫外线发光装置用于将具有360nm以上的波长的紫外线朝向所述上部灯罩发射,所述上部灯罩包含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
作为实施例,所述紫外线灯还可以包括:阻燃层,布置于所述印刷电路板与所述上部灯罩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未经首尔伟傲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4553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