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聚乙烯醇系薄膜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利用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偏光膜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1812.4 | 申请日: | 2017-05-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93120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01 |
发明(设计)人: | 花岛学;御手洗宏志;早川诚一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化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B29C41/24;B29C41/46;G02B5/30;B29K29/00;B29L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聚乙烯醇 薄膜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利用 偏光 | ||
本发明提供能减低浸渍于水中时的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溶出量且不容易卷曲的聚乙烯醇系薄膜,及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偏光膜。本发明的聚乙烯醇系薄膜的特征为:浸渍在50℃的水中1分钟时的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溶出量为900ppm/m2以下,且以下述条件A测得的短边方向的卷曲角度为135°以下。条件(A):对于具备从该聚乙烯醇系薄膜以任意方向切出的长边10cm×短边5cm的长方形的试验片以及设置于该试验片的长边方向的第1边缘部的中央的质量5g的重物的试验体,在以该试验片的长边方向的第2边缘部的中央支承而悬挂的状态下,将该试验体整体浸渍于30℃的水中10秒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溶出至水的杂质少,且即使浸渍于水中也不容易卷曲的聚乙烯醇系薄膜,尤其是能以良好的生产性获得具有高偏光性能的偏光膜的聚乙烯醇系薄膜,及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了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偏光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液晶显示设备的发展显著,广泛地使用于智能手机、平板计算机、个人计算机、液晶电视、投影机、车用面板等。在该液晶显示设备中使用偏光膜,就偏光膜而言,主要使用使碘吸附取向于聚乙烯醇系薄膜而得到的薄膜。近年来伴随着画面的高清晰化、高亮度化、大型化,有跟以往商品相比偏光性能更优良、无色彩不均匀且宽长条的偏光膜的需求。
一般而言,偏光膜如下被制造,将为原卷的聚乙烯醇系薄膜从辊拉出,边沿着流动方向(MD)运送,边以水(包含温水)溶胀后,经过利用碘的染色、为了使碘取向的拉伸、为了将取向状态固定的硼酸交联等工序。在这些工序中产生的问题会大幅地减低偏光膜的生产性。例如,在溶胀工序中,若杂质从聚乙烯醇系薄膜溶出而污染溶胀槽的话,污染会扩散至后续全部的工序。若杂质也在染色工序或硼酸交联工序从聚乙烯醇系薄膜溶出的话,不仅会使获得的偏光膜的偏光性能降低,且会需要大量的劳力来过滤或交换各工序中所使用的化学溶液。就该杂质而言,可列举存在于聚乙烯醇系薄膜中的低分子量聚乙烯醇系树脂(包含寡聚物),尤其是分子量5万以下的低分子量物,有容易溶出至水中且容易形成使偏光度降低的低分子量的碘络合物的倾向。此外,在溶胀工序中,若在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宽度方向(TD)的两端部产生弯折或褶皱的话,不仅有运送变得困难的倾向,且有在拉伸时薄膜会破裂的倾向。
另一方面,为原卷的聚乙烯醇系薄膜,一般而言是将为原料的聚乙烯醇系树脂溶解于水中,由该水溶液(制膜原液)通过连续浇铸法所制造的。具体而言,通过由将聚乙烯醇系树脂的水溶液排出至浇铸鼓或环形带等的浇铸模并流延而制膜的薄膜从浇铸模剥离后,边沿着流动方向(MD)运送,边使用多个金属制加热辊进行干燥来制造。在这些工序之中,干燥工序对于来自聚乙烯醇系薄膜的树脂的溶出量的控制及上述聚乙烯醇系薄膜的溶胀特性而言是重要的工序。即,若在该干燥工序中干燥不充分的话,在制造偏光膜时溶出的树脂会增加,且同时在溶胀工序中聚乙烯醇系薄膜容易产生弯折或褶皱,相反地若过度干燥,则会有在上述溶胀槽中的溶胀速度降低的倾向。此外,若在干燥工序中上述制膜而得到的薄膜的表面与背面的特性产生差异的话,会有在溶胀工序中容易卷曲的倾向。
就上述课题的改良方法而言,例如有人提出减低了聚乙烯醇系树脂对于水的溶出量的聚乙烯醇系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有人提出浸渍于30℃的水中5分钟时的卷曲角度为180°以下的聚乙烯醇系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且厚度为50μm以下,浸渍于30℃的水中30秒钟时的卷曲角度为200°以下的聚乙烯醇系薄膜(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此外,有人提出利用特定的干燥条件的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制造方法(例如,参照专利文献4)。此处,上述卷曲角度是指上述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平面部分与该聚乙烯醇系薄膜的宽度方向(TD)卷曲部分的边缘部的切线方向所成的角度[参照图2(b)的符号α]。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22146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315140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14/208537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菱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18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