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30886.6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1542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3-10 |
发明(设计)人: | 平山卓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芝开利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4C29/04 | 分类号: | F04C29/04;F04C18/356;F04C23/00;F04C29/0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夏斌 |
地址: | 日本神***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密闭 压缩机 以及 冷冻 循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压缩机构部以及电动机部。压缩机构部包括:多个缸;第1轴承以及第2轴承,将缸夹在之间地配置;中间分隔板,夹设于缸之间,与第1轴承以及第2轴承协作来规定朝缸的内部引导气体制冷剂的缸室;旋转轴,具有收纳于缸室的多个偏心部以及贯通中间分隔板的中间轴部;以及多个辊,与旋转轴的偏心部的外周面嵌合,通过在缸室内进行偏心旋转来压缩气体制冷剂。中间分隔板通过将沿着旋转轴的轴向分割的一对板构件相互层叠而构成。在一方的板构件设置被供给液态制冷剂的注入通路,在至少一个板构件设置使注入通路与至少一个缸室之间连通的连通路。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具有两个缸室的密闭型压缩机以及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多气缸型的密闭型压缩机作为主要构件而具备在密闭容器的内部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构部以及对压缩机构部进行驱动的电动机部。压缩机构部具有由中间分隔板分隔的两个缸室以及各缸室所收纳的辊,该辊在缸室内进行偏心旋转,由此被吸入到缸室的气体制冷剂被压缩。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经由排出阀机构朝密闭容器内排出。
然而,寒冷时的供暖等所使用的密闭型压缩机的压缩比较大,在缸室内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有可能上升至异常温度。当气体制冷剂的温度变得过高时,对密闭型压缩机产生热的恶劣影响,例如对压缩机构部进行润滑的润滑油的粘度降低等。
作为其对策,以往,已知有采用了通过朝缸室内注入液态制冷剂来强制性地冷却气体制冷剂的所谓液体注入方式的密闭型压缩机。这种密闭型压缩机具备形成于中间分隔板的内部的注入通路。注入通路从中间分隔板的外周面朝向中间分隔板的中心部延伸,并且经由设置于中间分隔板的注入口与缸室连通。进而,注入通路具有在中间分隔板的外周面上开口的开口端,在该开口端连接有引导液态制冷剂的注入管。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378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根据具有两个缸室的以往的压缩机构部,在两个缸室内进行偏心旋转的辊与设置在旋转轴上的两个偏心部的外周面嵌合。旋转轴为,具有跨在偏心部之间的中间轴部,并且,将偏心部夹在之间的两个部位经由轴承支承于压缩机构部。
在该构成的情况下,旋转轴的中间轴部仅贯通中间分隔板,在与中间轴部对应的部位不存在轴承。因此,在具有两个缸室的密闭型压缩机中,最大限度地加大中间轴部的外径,以使中间轴部克服被压缩后的气体制冷剂的压力以及高速旋转的旋转轴的惯性力。
当加大中间轴部的外径时,必须增大中间轴部所贯通的中间分隔板的贯通孔的直径。其结果,辊的端面与中间分隔板之间的密封面积减少,成为导致气体制冷剂的压缩性能降低的主要原因。
作为其对策,尝试在中间轴部中的与偏心部连续的端部形成被局部地切除而成的避让部,并且在厚度方向上将中间分隔板分割为两部分。具体而言,中间分隔板通过层叠在厚度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的一对板构件而构成,在各板构件上形成有能够插通旋转轴的偏心部的大小的贯通孔。
根据该构成,在将旋转轴插通于板构件的贯通孔时,在旋转轴的偏心部通过了板构件的贯通孔的时刻,使板构件倾斜以使中间轴部的避让部进入板构件的贯通孔,由此,不扩大各板构件的贯通孔就能够使中间轴部插入于该贯通孔。因而,能够将各板构件的贯通孔的直径抑制为旋转轴的偏心部能够插通的最小限度的大小。
然而,在采用了分割为两部分型的中间分隔板的密闭型压缩机中,在中间分隔板的沿着厚度方向的中间部设置有上述注入通路的情况下,注入通路跨在板构件之间地形成。
因此,必须在一对板构件的对置面上形成规定注入通路的凹部,注入通路的成型变得麻烦。而且,在层叠板构件时,需要将凹部彼此高精度地对位,注入通路的成型需要大量的时间和劳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芝开利株式会社,未经东芝开利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308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