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6957.5 | 申请日: | 2017-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1966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8 |
发明(设计)人: | 小杉昌弘;浅野启太;前田宪吾;小野口惠美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和兴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C1/10 | 分类号: | F16C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韩锋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缆 装置 及其 制造 方法 | ||
一种线缆装置,具备由第一、第二壳体半体分割构成的合成树脂制的鼓壳体、通过能够收纳在该鼓壳体内的旋转鼓的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能够牵引的可挠性的第一连接线缆、通过该旋转鼓的另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能够牵引的可挠性的第二连接线缆,在该线缆装置中,第一、第二壳体半体(C1,C2)一体地具有覆盖旋转鼓(12)的半周部分的壳体本体部(C1a,C2a)和大致沿着第一、第二连接线缆(B1,B2)的外线缆(O)的弯曲的一方的末端部(Oe)弯曲形成而将该末端部一体埋入的弯曲部(C1b,C2b),第一、第二连接线缆的内线(I)在第一、第二壳体本体部内延伸,它们的两个延伸端部(Ie)在鼓壳体(C)内与旋转鼓连结。由此能够削减零件数量并且易于安装,能够实现小型轻量化和节省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一对连接线缆的线缆装置、尤其是涉及以下线缆装置及其制造方法,该线缆装置具备由彼此能够拆装地结合的第一、第二壳体半体分割构成的合成树脂制的鼓壳体、通过能够收纳在该鼓壳体内的旋转鼓的一个方向的旋转而能够牵引的可挠性的第一连接线缆、通过该旋转鼓的另一方向的旋转而能够牵引的可挠性的第二连接线缆。
背景技术
上述线缆装置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已经为人所知。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837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线缆装置中,在一端部分别连接固定于第一、第二连接线缆的外线缆末端部的金属制的第一、第二弯曲管内装入内线保护用的树脂制管内壁,随后使该第一、第二弯曲管的另一端部分别与鼓壳体结合,并且使从第一、第二连接线缆的外线缆末端部穿过上述树脂制管内壁而分别被引出的内线在鼓壳体内与旋转鼓连结。
在这样的现有装置中,在与鼓壳体另行制造金属制的第一、第二弯曲管之后,需要分别将它们与鼓壳体结合,需要在第一、第二弯曲管内分别装入树脂性管内壁,作为整体零件数量和加工工序变多,成为成本和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另外,为了在相同的方向上排列保持第一、第二弯曲管,需要使这两个弯曲管彼此经由连结部件一体结合,但在该情况下零件数量进一步增加,上述问题更为显著。
于是,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例如如图10、图11所示的参考例那样,使连接固定于第一、第二连接线缆B1′,B2′的外线缆O′末端部的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为合成树脂制而在这两个弯曲管P1,P2内分别直接(即不经由树脂性管内壁)地插入从外线缆O′外端引出的内线I,另一方面,使鼓壳体C′的第一壳体半体C1′由覆盖旋转鼓12的一方的半周部的第一壳体本体部C1a′和与其一体相连的半管状的第一弯曲部C1b′构成,并且使鼓壳体C′的第二壳体半体C2′由覆盖旋转鼓12的另一方的半周部的第二壳体本体部C2a′和与其一体相连的半管状的第二弯曲部C2b′构成,以在第一、第二弯曲部C1b′,C2b′内从它们的对接面的开口部分别装入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的状态下,对该对接面之间进行接合。
在该参考例中,不需要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那样的树脂制管内壁和连结部件而构造变得简单,但相反存在以下问题。
[1]与外线缆O′的末端部相连的部分成为包含比外线缆O′大径的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和覆盖它们的外侧的半管状的第一、第二弯曲部C1b′,C2b′的双层管构造,作为整体装置变得大型化。
[2]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容易在横截面为U形槽状的第一、第二弯曲部C1b′,C2b′内晃动,成为产生异响的主要原因。
[3]在内线I的牵引时,为使第一、第二弯曲部C1b′,C2b′机械地承受从外线缆O′末端部作用于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的向旋转鼓12侧的压缩荷载,需要特别地在第一、第二弯曲管P1,P2和第一、第二弯曲部C1b′,C2b′之间设置机械的卡合机构K(荷载传递机构),构造相应地变得复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和兴业株式会社,未经大和兴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6957.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