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零件检查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780026277.3 | 申请日: | 2017-04-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073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岩崎友希男;日比野聪;平田和范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1N21/95 | 分类号: | G01N21/95;G01B11/24;H05K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87 | 代理人: | 张世俊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零件 检查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的零件检查装置是基于在以2条直线状线材(9、10)的排列方向与第一投光器(1)的第一光线(3)及第二投光器(5)的第二光线(7)的光轴交叉的姿势下以正常状态下的2条直线状线材(9、10)遮蔽第一光线(3)及第二光线(7)的方式利用移动装置使零件移动时的、第一受光器(1)及第二受光器(5)分别接收的第一光线(3)及第二光线(7)的受光量的变化,检查2条直线状线材(9、10)有无异常状态。对于具有轴向相互平行且长度不同的2条直线状线材的零件,通过简易的构成且简单的操作而检测直线状线材的弯曲等异常。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查装置及检查方法,用来针对具有轴相互平行且长度不同的2条直线状线材的零件,检查直线状线材有无弯曲或缺损等异常。例如,检查具备具有极性的引线的电气零件的引线有无弯曲或缺损等异常。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使用机器人等自动机械将电子零件等组合而组装、制造电气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在组装这种电气产品等时,例如将具有引线的电气零件组入电路基板的情况下,需要通过机器人等自动机械将引线插入电路基板的插入孔的作业,但引线如果有弯曲或缺损等异常,那么无法将引线插入电路基板的插入孔。
对于这种引线的变形等异常,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一种装置,使用电子零件1的引线的引线识别相机15及基板插入孔识别相机16等,根据引线等的偏移等矫正引线,由此将引线插入基板的插入孔。
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提出有一种装置,相对于相互交叉的2条射束,以从不同的3个方向遮蔽所述2条射束的方式移动,而检测引线的位置。
但是,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装置中,使用高价的相机且需要高度的图像处理等,而有昂贵且系统复杂的问题。此外,在专利文献2记载的装置中,需要相对于2条射束进行多次移动操作,检测时间变长,所以有电气产品组装的周期时间变长的问题。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6-374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平6-18860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所述背景技术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零件检查装置及方法,对于具有轴向相互平行且长度不同的直线状线材的零件,可通过简易的构成且简单的操作而检测直线状线材的弯曲或缺损等异常。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第1态样的零件检查装置的特征在于,用来检测具有轴向相互平行且长度不同的2条直线状线材的零件,且具备:移动装置,用来保持所述零件并使其在与所述直线状线材的轴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直线移动;第一光计测器,具有第一投光器及第一受光器,所述第一投光器是用来对正常状态下的所述2条直线状线材中较短线材的前端部的位置照射第一光线,所述第一受光器是用来接收所述第一光线;及第二光计测器,具有第二投光器及第二受光器,所述第二投光器是用来对正常状态下的所述2条直线状线材中较长线材的前端部的位置,照射光轴与所述第一光线平行的第二光线,所述第二受光器是用来接收所述第二光线;且所述零件检查装置是以如下方式构成:基于在所述2条直线状线材的排列方向与所述第一光线及所述第二光线的光轴交叉的姿势下以正常状态下的所述2条直线状线材遮蔽所述第一光线及所述第二光线的方式使所述零件移动时的、所述第一受光器及所述第二受光器分别接收的所述第一光线及所述第二光线的受光量的变化,检查所述2条直线状线材有无异常状态。
本发明的第2态样的特征在于:在第1态样中,将所述第一光线的照射方向与所述第二光线的照射方向设定为反向。
本发明的第3态样的特征在于:在第1或第2态样中,所述零件直线移动的方向上的所述较短线材与所述较长线材的间隙为所述第一光线或所述第二光线的宽度的2倍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800262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