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98526.1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81723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04 |
发明(设计)人: | 刘浩;程芝群;张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北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53 | 代理人: | 卢业强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铆钉 逻辑控制单元 单气控阀 气动行程开关 探测装置 夹具 本实用新型 待检测位置 检测系统 内板 气控 气源 进气口 电子检测技术 金属内板 铆钉安装 气动检测 输出气流 信号控制 主进气口 出气口 输出端 输入端 先导口 与逻辑 准确率 摆杆 导通 检测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所述系统包括:与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接触的铆钉探测装置,主要由气动行程开关组成的逻辑控制单元,出气口与夹具主进气口相连的单气控阀,与单气控阀进气口相连的气源,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气源相连,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单气控阀的先导口相连,一个铆钉探测装置与逻辑控制单元的一个气动行程开关的摆杆接触,所述铆钉探测装置在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作用下,使所述气动行程开关动作,当所有铆钉安装均正确时,逻辑控制单元输出气流信号控制单气控阀导通使夹具正常关夹。本实用新型由于采取了气动检测技术,解决了现有的铆钉电子检测技术由于金属内板干扰导致检测准确率降低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的自动化检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身零件的防错检测一般采用以接近开关为传感器的电子检测技术。白车身零件大多为金属零件,当零件正确安装时,接近开关在一定距离范围内能感应到金属零件,电控系统通过对感应信号进行处理判断所述金属零件是否存在漏装(少装,应该装铆钉的安装孔没装铆钉)、多装(不应该装铆钉的安装孔装了铆钉)和错装(安装的铆钉数量正确但装错了安装孔)现象。
采用电子检测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是检测工位的焊接工装必须采用电气系统,因此在纯气控的分总成以及门盖焊装线,无法使用该检测系统;二是接近开关为不接触检测,如果感应范围内存在其它金属部件,很容易产生误检测,例如门盖内板铆钉,由于铆钉零件太小,铆钉安装位置的内板(金属)容易对电控接近开关产生干扰,使检测的准确率大大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检测铆钉是否存在漏装、多装和错装的气控检测系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铆钉气控检测系统,包括:与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安装铆钉的金属板)接触的铆钉探测装置,主要由气动行程开关组成的逻辑控制单元,出气口与夹具主进气口相连的单气控阀,与单气控阀进气口相连的气源,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入端与气源相连,逻辑控制单元的输出端与单气控阀的先导口相连。一个铆钉探测装置与逻辑控制单元的一个气动行程开关的摆杆接触,所述铆钉探测装置在待检测位置的铆钉或内板作用下推动摆杆使所述气动行程开关动作(内部阀芯换向)。当所有铆钉安装均正确时,逻辑控制单元输出气流信号控制单气控阀导通使夹具正常关夹。
进一步地,所述铆钉探测装置包括触杆和套在触杆外的触杆导向套,触杆的一端对正待检测位置,另一端与气动行程开关的摆杆接触,触杆的直径小于铆钉安装孔的内径,触杆导向套和气动行程开关固定在同一支架上。
进一步地,所述逻辑控制单元包括第一气动行程开关组、三位五通机械阀和第二气动行程开关组。第一气动行程开关组由M个气动行程开关组成,第一个气动行程开关的进气口与气源相连,第i个气动行程开关的出气口与第i+1个气动行程开关的进气口相连,第M个气动行程开关的出气口与三位五通机械阀的进气口相连,i=1,2,……,M-1。第二气动行程开关组包括N个气动行程开关和由与阀组成的与逻辑单元,N个气动行程开关的排气口并接后与三位五通机械阀的出气口A相连,N个气动行程开关的进气口并接后与三位五通机械阀的出气口B相连,N个气动行程开关的出气口分别与与阀的一个进气口相连,与逻辑单元的输出端与单气控阀的先导口相连。三位五通机械阀上设有旋钮,当旋钮逆时针旋到底时,三位五通机械阀的进气口与出气口A接通;当旋钮顺时针旋到底时,三位五通机械阀的进气口与出气口B接通。
更进一步地,M=N=3。
进一步地,所述系统还包括与气源相连的气源处理元件。
进一步地,所述单气控阀上设有消音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9852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