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78673.2 | 申请日: | 2017-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825481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2-18 |
发明(设计)人: | 胡晓依;孙欧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 |
主分类号: | G01M17/10 | 分类号: | G01M17/10 |
代理公司: | 石家庄众志华清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3123 | 代理人: | 王苑祥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从动轮轴 安装平台 旋转机构 移动载具 从动轮 列车 动态检测系统 高速列车 从动轮系 动态检测装置 电器控制箱 安装定位 垂直位移 对称设置 分析装置 升降机构 液压泵站 动力源 配套的 簸箕状 通孔 | ||
1.一种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包括设置在移动载具(1)上的列车从动轮轴顶具(2)、从动轮辅助旋转机构(3)、电器控制箱(4)以及配套的动态检测装置、分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从动轮轴顶具(2)和从动轮辅助旋转机构(3)设置在移动载具(1)后端呈簸箕状的安装平台(5-1)上、并借助升降机构(5-2)具有垂直位移自由度,所述安装平台(5-1)设有用于列车从动轮轴顶具(2)安装定位的通孔(5-1-1),所述从动轮辅助旋转机构(3)对称设置在安装平台(5-1)两侧,所述列车从动轮轴顶具(2)的动力源为设置在移动载具(1)上的液压泵站(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轮辅助旋转机构(3)包括设置在安装平台(5-1)上的X向直线驱动机构(3-1)、设置在X向直线驱动机构(3-1)上的Y向直线驱动机构(3-2)、设置在Y向直线驱动机构(3-2)上的旋转驱动电机(3-3)以及设置在旋转驱动电机(3-3)上的旋转轮(3-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列车从动轮轴顶具(2)包括压簧自复位油缸以及设置压簧自复位油缸上的调节顶杆,所述压簧自复位油缸包括缸体(2-1)、上压盖(2-2)、下压盖(2-3)、活塞(2-4)以及配套的自复位蓄能装置,所述缸体(2-1)下端设置有进出油口(2-5),所述活塞(2-4)底部的圆柱状空间内限位有自复位蓄能装置,所述自复位蓄能装置包括固定在下压盖(2-3)上端面的导向套(2-6)、套装在导向套(2-6)上且施加了预压应力的复位簧(2-7),施加了预压应力的复位簧(2-7)借助活塞(2-4)下端内壁上的限位机构实现在导向套(2-6)上预压应力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顶杆包括与活塞(2-4)顶部转动配合的螺套(2-10)、与螺套(2-10)中锥形内螺纹配合的丝杆(2-11)以及设置在丝杆(2-11)顶端的V型顶帽(2-12),所述V型顶帽(2-12)设有与丝杆(2-11)的球面、柱面组合顶部配合的盲孔,所述螺套(2-10)内下部内壁设有下限位卡子(2-13),所述V型顶帽(2-12)上端面附着有柔性耐磨缓冲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机构包括设置在活塞(2-4)底部的圆柱状空间开口端内壁上的弹簧卡圈(2-8)以及设置在复位簧(2-7)和弹簧卡圈(2-8)之间的垫圈(2-9)。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活塞(2-4)底部的圆柱状空间开口端内壁上设有与弹簧卡圈(2-8)配合的安装槽;所述导向套(2-6)中轴设有螺栓孔并借助配套的紧固螺栓固定在下压盖(2-3)上端面、上端设有与复位簧(2-7)配合的限位裙部;在缸体(2-1)和活塞(2-4)之间设有密封圈(2-14)和活塞导环(2-15),所述密封圈(2-14)和活塞导环(2-15)借助挡圈(2-16)固定活塞(2-4)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载具(1)为手推车或者四轮电瓶车。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动态检测装置包括用于检测从动轮转速的转速传感器以及用于检测从动轮轴各个轴承部位的振动加速度传感器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速列车的从动轮系动态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装置包括CPU,与CPU连接的数据接收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显示模块、时钟模块、数据输出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未经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78673.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