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有效
申请号: | 201721833390.6 | 申请日: | 2017-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77802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8-28 |
发明(设计)人: | 李中华;郑方;尚争光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海兰船舶电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7/03 | 分类号: | G01S7/03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高之波;倪金磊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壳体 下壳体 壳体 雷达收发单元 加厚层 本实用新型 辅助连接 连接柱 护边 开口 开关安装口 密封效果好 耐盐雾腐蚀 壳体表面 散热效果 使用寿命 侧面 加强筋 接线口 上槽壁 曝晒 漆面 上壳 凸块 体内 保证 | ||
1.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壳体表面喷有漆面,所述壳体包括下壳体(1)和上壳体(2),所述下壳体(1)的侧面下方设有第一凹槽(101),所述第一凹槽(101)的上槽壁上设有开关安装口(102),所述下壳体(1)的侧面设有加厚层(103),所述下壳体(1)与加厚层(103)的连接处和加厚层(103)上均至少设有三个接线口,所述下壳体(1)的顶部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四周的下壳体(1)上设有辅助连接框,所述辅助连接框上设有第一连接孔(106)和第一辅助连接孔(107),所述上壳体(2)上设有凸块(202),凸块(202)的中间位置设有安装孔,所述上壳体(2)的顶部至少均匀设有三个加强筋(201),所述上壳体(2)的底部由上到下设有第二凹槽(204)和第二开口,第二凹槽(204)与第二开口和通孔连接,所述第二凹槽(204)的槽口设有盖板(12),盖板(12)与上壳体(2)连接,所述第二开口四周的上壳体(2)上设有护边(203),所述辅助连接框嵌在护边(203)内,所述上壳体内设有第一连接柱和第二连接柱,所述第一连接柱与第一连接孔(106)一一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柱与第一辅助连接孔(107)一一对应,所述下壳体(1)与上壳体(2)之间通过螺丝穿过第一连接孔(106)与第一连接柱连接,所述下壳体(1)与上壳体(2)之间通过螺丝穿过第一辅助连接孔(107)与第二连接柱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漆面采用的是氟碳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螺丝上均设有橡胶垫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横向截面和纵向截面均呈上宽下窄的等腰梯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的底部均匀设有四个辅助脚(104),每个辅助脚(104)的底面上均至少设有一个辅助连接孔(105),所述下壳体(1)与辅助脚(104)之间利用焊接技术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2)上设有两个第一辅助连接件(205),所述第一辅助连接件(205)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下壳体(1)上设有两个第二辅助连接件,所述第二辅助连接件上设有第四连接孔,所述第四连接孔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与第三连接孔的形状大小以及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三连接孔和第四连接孔内设有连接轴(6)。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设有控制面板和微波组件,控制面板与微波组件连接,所述上壳体(2)上至少设有两个辅助定位柱(207),辅助定位柱(207)上设有增高柱(206),所述辅助定位柱(207)的顶部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壁上设有螺旋纹,所述增高柱(206)的两端设有连接杆(208),所述连接杆(208)的表面设有螺旋纹,所述增高柱(206)一端的连接杆(208)插入第一连接孔内与辅助定位柱(207)连接,所述控制面板上设有第二连接孔,第二连接孔的数量与辅助定位柱(207)的数量相等,所述辅助定位柱(207)的位置与第二连接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增高柱(206)另一端的连接杆(208)穿过第二连接孔,穿过第二连接孔的连接杆(208)上设有螺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1)上设有辅助凸块(108),所述辅助凸块(108)上设有透气孔,所述辅助凸块(108)上设有通气导件(109)。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雷达收发单元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导件(109)包括主体(15),所述主体(15)内设有第一通气管道(501)、倒着的S型管道(502)、辅助箱(503)、第二通气管道(504),第一通气管道(501)、倒着的S型管道(502)、辅助箱(503)、第二通气管道(504)依次连接,所述倒着的S型管道(502)与辅助箱(503)上设有出水管(505),所述第二通气管道(504)的位置与透气孔的位置相对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海兰船舶电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江苏海兰船舶电气系统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83339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