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1741680.8 | 申请日: | 2017-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60312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7-10 |
发明(设计)人: | 王海金;田丽宏;韩贵远;胡志东;苏夏;刘志青;任美荣;云宏宇;邬耀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G3/04 | 分类号: | H02G3/04;B60R16/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专利中心 11011 | 代理人: | 刘瑞东 |
地址: | 014032 内蒙古自治区***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上密封垫 下密封垫 上压板 下压板 半圆弧 外周 防水密封系统 本实用新型 装甲驾驶室 半圆形弧 对称结构 螺栓固定 整体压板 驾驶室 对扣 内周 线束 电子仪器设备 底部密封 密封系统 依次连接 圆柱盲孔 圆柱凸起 波纹管 车体 进水 扎线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该密封系统包括上压板、上密封垫、下密封垫、下压板和底部密封垫;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为对称结构,均由多个半圆弧依次连接构成,且每个半圆形弧内周设置多个凹槽,半圆形弧的外周上设置有圆柱凸起,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对扣套装在多扎线束波纹管的外周上,上压板和下压板(4)为对称结构,均设置有多个半圆弧,且每个半圆弧的内周上均设置有圆柱盲孔,上压板和下压板对扣套装在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的外周上,且上压板和下压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整体压板,整体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车体上。本实用新型保证驾驶室不进水,提高舱内乘员及电子仪器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装甲车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驾驶室线束采用捆扎方式穿过驾驶室车体过孔,采用橡胶密封圈加密封胶进行密封,线束之间密封性差,采用密封胶很难实现完全密封,该密封方案耐候性差,密封不可靠。
由于装甲车辆有明确涉水要求,普通的线束密封方案存在密封不严,经过涉水池时驾驶室存在进水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当车辆遇到泥泞路面,进入涉水池时,该密封系统保证驾驶室不进水,提高舱内乘员及电子仪器设备的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包括上压板、上密封垫、下密封垫、下压板和底部密封垫。
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为对称结构,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均由多个半圆弧依次连接构成,且每个半圆形弧内周设置多个凹槽,凹槽深度方向沿半圆形弧的径向方向,多个凹槽沿半圆弧的轴线方向分布,半圆形弧的外周上设置有圆柱凸起,上密封垫的半圆弧和下密封垫的半圆弧一一对应;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对扣套装在多扎线束波纹管的外周上,且每扎线束波纹管位于一个圆柱内,同时线束波纹管的螺旋凸起位于凹槽内;
上压板和下压板为对称结构,上压板和下压板的一侧设置有多个半圆弧,上压板上的多个半圆弧与上密封垫的多个半圆弧一一对应,上压板每个半圆弧的内周上和下压板4每个半圆弧的内周上均设置有圆柱盲孔,上密封垫上的圆柱凸起和下密封垫上的圆柱凸起分别插入上压板圆柱盲孔内和下压板的圆柱盲孔内。
上压板和下压板对扣套装在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的外周上,且上压板和下压板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形成整体压板,整体压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驾驶室车体上。
上压板和下压板的连接采用紧连接,使上密封垫和下密封垫处于压缩变形状态。
车体表面和整体压板表面之间设置有底部密封垫。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上密封垫、下密封垫、上压板和下压板结构,以及凹槽、凸起和圆柱盲孔的结构,确保上下密封垫与线束波纹管卡接牢靠,密封良好;确保上密封垫、下密封垫安装后不错位,不脱落,进一步确保了该密封系统的密封性能;本实用新型中上压板和下压板采用间隙配合、上密封垫、下密封垫与上压板、下压板采用过盈配合,通过上压板、下压板两侧的螺栓螺母组合来紧固压紧,确保了上压板、下压板、上密封垫、下密封垫、线束波纹管三者之间的密封;当车辆遇到泥泞路面,通过涉水池时,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系统保证驾驶室不进水,提高舱内乘员及电子仪器设备的安全性,为驾驶室上线束的密封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装甲驾驶室线束防水密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密封垫2、下密封垫3和线束8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下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线束波纹管与上密封垫、下密封垫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上密封垫、下密封垫与上压板和下压板的配合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北奔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7416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