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有效
申请号: | 201721570437.4 | 申请日: | 2017-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50026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5 |
发明(设计)人: | 郑辉;李聪;谢石平;张丁支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15 | 分类号: | B62D21/15 |
代理公司: | 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8 | 代理人: | 应仙根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纵梁 侧板 本实用新型 薄板连接 侧板连接 减压凹槽 装配圆孔 减压 抗形变 裙边 吸能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和加强模块,其中纵梁上部本体包括上薄板、与所述上薄板连接接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接的下薄板,上薄板、侧板和下薄板上设有多个减压凹槽、装配圆孔和裙边,可增强纵梁上部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所述加强模块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在上薄板、侧板和下薄板上,进一步提升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新式配件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
背景技术
虽然很多车辆都配备了前后防撞梁,但是在发生正面碰撞事故时,真正起作用的还是两条被发动机遮盖大部分的前纵梁,在碰撞事故中担负主要吸能作用的是前后纵梁,纵梁通过压溃变形和弯曲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其中前纵梁更是要担负总碰撞能量的60%左右,后纵梁所需要承担的吸能压力虽然较前纵梁较小,但是仍然是在追尾事故中吸收能量的主力,因此要求纵梁具有良好的抗冲击和抗弯曲能力。纵梁上部作为汽车车身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梁上部的强度及质量直接影响了汽车整体强度安全性的好坏,因此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至关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相较于普通纵梁上部具有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和高强度特点。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高强度纵梁上部,包括纵梁上部本体和加强模块,其中纵梁上部本体包括上薄板、与所述上薄板连接的侧板以及与所述侧板连接的下薄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薄板包括左横板以及与左横板弯折连接的右横板,其中所述右横板设有多个台阶式的横向面;所述侧板为左侧窄右侧宽结构,所述侧板左侧设有多个弯折连接左纵板,侧板右侧设有与左纵板弯折连接的右纵板,该右纵板上设置有类三角形状的第一减压凹槽和靠近第一减压凹槽的长直形第二减压凹槽,第一减压凹槽下端与第二减压凹槽左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一装配圆孔,第一减压凹槽上端中靠近纵板上端处设置有内凹的第二装配圆孔;所述下薄板为横向弧形结构,该下薄板右侧设置有内凹的第三装配圆孔,所述下薄板远离侧板的横向一端设置有垂直裙边,该裙边的延伸方向为远离上薄板方向;所述加强模块为S型或Z型结构,可放置于第一减压凹槽与第二装配圆孔上方,加强模块的弯折部分匹配于上薄板和侧板的弯折部分,所述加强模块纵向设有半圆形外凸弯折,加强模块上侧的该半圆外凸形弯折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加强孔和第二加强孔。
进一步地,所述上薄板横向一端与侧板上端的连接方式以及所述侧板下端与下薄板横向一端的连接方式均为弯折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上薄板左横板与右横板弯折连接的弯折次数为多次,所述左横板与左纵板设有安装孔。
进一步地,所述右横板上的多个台阶式横向面为不规则平面,不规则平面起始、终止于点或面,所述每个台阶式横向面分别由一段不同曲度的的平面拼接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上部本体构成左侧窄右侧宽的不规则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加强模块可焊接于纵梁上部本体上。
再进一步地,所述纵梁上部的材质为欧标EN 10346中的HX340LAD+Z100MB,其中质量百分数分别为:碳≤0.11%、硅≤0.50%、锰≤1.00%、磷≤0.03%、硫≤0.025%、铌≤0.09%、钛≤0.15%、铝≥0.015%,其余为铁和杂质。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在纵梁上部中的上薄板设置台阶式右横板、在侧板的右纵板上设置第一减压凹槽和第二减压凹槽以及分布在第一减压凹槽和第二减压凹槽两侧的第一装配圆孔和第二装配圆孔、在下薄板的右横板上设置第三装配圆孔以及下薄板的侧裙边、和放置在第一减压凹槽上端的加强模块,增强了纵梁上部减压吸能、抗形变作用,提升了纵梁上部的结构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高强度纵梁上部本体的侧视图;
图2是加强模块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未经宁波沪荣汽车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57043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桁架式赛车车架的后舱
- 下一篇:一种新型汽车副车架安装支架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