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1421007.6 | 申请日: | 2017-10-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16942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5-29 |
发明(设计)人: | 唐仁杰;孔伟;姚畅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04 | 分类号: | B62D5/04;B62D3/04 |
代理公司: | 重庆为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6 | 代理人: | 余锦曦 |
地址: | 402244 重庆市***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偏心轮 蜗杆 蜗轮蜗杆 助力器 蜗轮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减速机壳体 安装结构 中心轴线 定位孔 本实用新型 减速机壳 精度要求 微调蜗杆 止动垫圈 助力电机 装配公差 转动 装配 锁定 体内 保证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包括减速机壳体,在所述减速机壳体内设置有蜗轮以及与该蜗轮相适应的蜗杆,在该减速机壳体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蜗杆远离助力电机的一端安装有偏心轮,该偏心轮通过止动垫圈锁定在定位孔内,所述偏心轮的中心轴线与蜗杆的中心轴线之间留有间隙。采用以上结构,通过转动偏心轮能够微调蜗杆的位置,弥补蜗杆和蜗轮的装配公差,满足蜗轮蜗杆的装配精度要求,操作简单、便捷,保证了助力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具体涉及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简称EPS)利用电动机产生的动力协助驾车者进行动力转向。EPS一般是由转向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助力器、转向管柱等部件构成。汽车在转向时,转向传感器会“感觉”到转向盘的力矩和拟转动的方向,这些信号会通过数据总线发给电子控制单元,电子控制单元会根据传动力矩、拟转的方向等数据信号,向电动机控制器发出动作指令,从而电动机就会根据具体的需要输出相应大小的转动力矩,从而产生了助力转向。在电子控制单元的控制下,汽车能容易地实现可变助力功能,即在车速较低的时候助力能量大,方向盘轻,车速高时助力能量小,方向盘重,使驾驶者会感觉到开这样的车,方向感更好,高速时更稳。如果不转向,则本套系统就不工作,处于休眠状态等待调用,能够起到节省能源的效果。
现有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减速机部分主要由蜗轮蜗杆构成,为保证助力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装配过程中,对蜗轮蜗杆的装配精度要求极高。但是,现有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在装配过程中难以对蜗轮蜗杆的装配位置进行微调,以弥补蜗轮蜗杆的装配公差,导致助力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不足。解决以上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其能够在装配过程中简单、快捷地微调蜗轮蜗杆的相对位置,弥补装配公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动助力转向系统助力器的蜗轮蜗杆安装结构,包括减速机壳体,其要点在于:在所述减速机壳体内设置有蜗轮以及与该蜗轮相适应的蜗杆,在该减速机壳体上开设有定位孔,所述蜗杆远离助力电机的一端安装有偏心轮,该偏心轮通过止动垫圈锁定在定位孔内,所述偏心轮的中心轴线与蜗杆的中心轴线之间留有间隙。
采用以上结构,通过转动偏心轮能够微调蜗杆的位置,弥补蜗杆和蜗轮的装配公差,满足蜗轮蜗杆的装配精度要求,操作简单、便捷,保证了助力器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作为优选:所述偏心轮远离蜗杆的一侧端面具有向外突出的连接凸起,所述止动垫圈的中心位置具有与连接凸起相适应的安装孔,该止动垫圈的外缘具有呈环形阵列分布的锁定结构,该锁定结构与定位孔的孔壁过盈配合。采用以上结构,止动垫圈能够可靠地锁定偏心轮的位置,即实现蜗杆和蜗轮相对位置的可靠限定。
作为优选:所述锁定结构包括两个相对设置且自止动垫圈的外缘向外凸出的锁定凸起,两个锁定凸起相互靠近的一条侧边的凸出高度大于相互远离的一条侧边的凸出高度。采用以上结构,结构简单可靠,能够有效地防止止动垫圈正转和反转,以可靠地锁定偏心轮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凸起呈圆柱形,该连接凸起的外缘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且沿径向向外凸出的限位部,所述安装孔上具有两个与限位部相适应的限位缺口,该安装孔上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扩开口,两个扩开口与两个限位缺口共同呈“十字”形分布。采用以上结构,通过扩开口既便于止动垫圈的卡接安装,又由于偏心轮与止动垫圈过盈配合,能够防止止动垫圈在安装过程中发生过度形变而导致扭曲变形。
作为优选:在所述止动垫圈和偏心轮之间设置有挡圈。采用以上结构,使连接更加紧密,能够更加可靠地锁定偏心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未经重庆耐世特转向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1421007.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花键压铆式中间轴
- 下一篇:下护管和助力器壳体的连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