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前机舱储物盒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38165.8 | 申请日: | 2017-06-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566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9 |
发明(设计)人: | 龚雪丽;郭云冲;艾磊;赵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33 | 分类号: | B60R16/033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43 | 代理人: | 许静,安利霞 |
地址: | 102606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机舱 储物盒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前机舱储物盒及汽车。
背景技术
蓄电池作为汽车上不可获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对汽车内部的一些低电压电气设备进行供电。
蓄电池放置在前机舱内,并且蓄电池的负极连接有蓄电池负极线束。通常在车辆长期不使用的情况下,需对蓄电池负极线束进行拆卸,以避免蓄电池漏电导致车辆无法启动。或者在某些情况下对车辆进行维修时需要对蓄电池负极线束的连接蓄电池的一端进行拆卸。将拆卸下来的蓄电池负极线束的一端通过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取出,并放置在前机舱储物盒中进行检测或维修。由于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并没有固定该蓄电池负极线束的结构。所以拆卸下来的蓄电池负极线束,可能会从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滑落至前机舱内。并且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较小,蓄电池负极线束不易取出,蓄电池负极线束再次滑落至前机舱内,将影响对蓄电池负极线束拆卸和取放的效率及便利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前机舱储物盒及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放置在前机舱储物盒中的蓄电池负极线束容易滑落至前机舱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前机舱储物盒,包括:前机舱储物盒本体和设置于所述前机舱储物盒本体底部的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处设置有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上开设有线束容纳孔,所述线束容纳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蓄电池负极线束进入的线束开口。
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开口的开口宽度小于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容纳孔为圆孔。
进一步地,所述线束容纳孔的直径大于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与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为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的边缘延伸出的凸起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为具有圆角的维修开口,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设置于圆角位置处。
进一步地,所述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为由弹性材料制成的结构。
依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前机舱储物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前机舱储物盒本体底部的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处设置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其中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上开设有线束容纳孔。通过线束容纳孔将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在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所述线束容纳孔的侧壁上开设有供蓄电池负极线束进入的线束开口。这样蓄电池负极线束可以从线束开口进入线束容纳孔,从而更加方便的将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在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在需要断开蓄电池供电的情况下,对蓄电池负极线束进行拆卸,将拆卸下来的蓄电池负极线束通过线束开口,放入线束容纳孔,从而固定在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避免了蓄电池负极线束重新滑落至前机舱。进一步的,由于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较小,从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取出蓄电池负极线束时不易取出,蓄电池负极线束再次滑落至前机舱,会大大的增大取放难度,增加取放时间,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高了对蓄电池负极线束拆卸和取放的效率及便利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舱储物盒的示意图之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舱储物盒的示意图之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舱储物盒的第一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前机舱储物盒的第二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前机舱储物盒本体;12、蓄电池负极线束维修口;13、蓄电池负极线束固定部;131、线束容纳孔;132、线束开口;3、蓄电池负极线束;4、前机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3816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改进结构的汽车电源固定器
- 下一篇:一种多功能蓄电池托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