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703990.4 | 申请日: | 2017-06-16 |
公开(公告)号: | CN2070802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3-09 |
发明(设计)人: | 宋明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创新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25 | 分类号: | F02M25/0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创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577 | 代理人: | 朱红涛,冯建基 |
地址: | 100045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内热 蒸汽 增效 发动机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
背景技术
当今世界以石化燃料为动力的发动机,无论是航空喷气发动机、船用柴油发动机以及各种车用发动机普遍存在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高和空气污染排放高的问题,此外有些发动机内部工作温度高,造成发动机部件易损,影响发动机寿命和工作的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用以解决现有的发动机存在热效率低、燃料消耗高、空气污染排放高和发动机寿命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所述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预热水循环系统、高压注水泵、若干水雾喷嘴和喷水控制装置,所述喷水控制装置与所述高压注水泵电连接,所述水雾喷嘴固定安装在所述发动机本体燃烧室的内壁上,所述预热水循环系统的进水口与所述高压注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预热水循环系统的出水口与所述水雾喷嘴连接,所述预热水循环系统用于吸收发动机燃烧室壳体及排气管中的热量使预热水循环系统内的水加热至沸腾,并通过水雾喷嘴将其喷入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中。
优选的,所述预热水循环系统包括设置在所述发动机本体燃烧室壳体中的空腔,所述空腔的出水口与所述水雾喷嘴连接,所述空腔的进水口与所述高压注水泵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预热水循环系统还包括热交换管,所述热交换管的进水口与所述高压注水泵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热交换管的出水口与所述空腔的进水口连接。
优选的,所述空腔内安装有导流隔板。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本体为内燃机发动机、喷气机发动机、涡轮机发动机、冲压机发动机或火箭发动机。
优选的,所述发动机本体外部设置有保温层。
优选的,所述水雾喷嘴是在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中点火之后将预热后的沸水喷入发动机本体的燃烧室中。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通过向发动机的燃烧室内喷入预热后的沸水,通过燃烧室内的火焰对水雾再次加热,沸水受热后变成高压高温水蒸气,体积大大增加,进而增大燃烧室内的压力,提高了发动机的热效率。本实用新型的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具有热效率高、燃料消耗低、空气污染排放低和发动机寿命长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喷气发动机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喷气发动机壳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内燃机发动机活塞运动至上止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内燃机发动机活塞运动至下止点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凸轮的换向原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2所示,该内热蒸汽增效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预热水循环系统2、高压注水泵3、若干水雾喷嘴4和喷水控制装置5,发动机本体1在本实施例中为喷气发动机,预热水循环系统2为设置在喷气发动机的火焰筒壳体14中的空腔21,空腔21呈螺旋状设置在火焰筒壳体14中,为了防止空腔21内出现水流死角,导致部分水流无法畅通流动,空腔21内安装有导流隔板23,通过设置导流隔板23,空腔21内的水流只能沿着导流隔板23设置好的路线流动,既提高了预热水循环系统2对水流预热效率,又防止空腔21内水流死角的出现。空腔21的进水口设置在火焰筒壳体14上靠近喷口处,空腔21的进水口与高压注水泵3的输出端连接,空腔21的出水口与水雾喷嘴4连接。喷水控制装置5与高压注水泵3电连接,喷水控制装置5用于根据喷气发动机输出效率调节高压注水泵3的转速,进而调节水雾喷嘴4喷出的水量,水雾喷嘴4固定安装在喷气发动机火焰筒壳体14的内壁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创新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中创新核(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70399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