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683287.1 | 申请日: | 2017-06-1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14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王景山;林仁宝;陈顺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B1/04 | 分类号: | B60B1/04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35204 | 代理人: | 杨依展,陈德阳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圈 辐条 连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车圈的种类有很多,如塑料车圈、碳纤维车圈、金属车圈等。有一部分车圈是直接和轮辐做成一体,通过轮辐与转轴进行传动连接,这种结构大多使用在塑料车圈上。另外有一部分车圈在使用时,需要另外通过辐条才能够与转轴进行传动连接,这类车圈则需要预留安装辐条用的安装孔,多数涉及碳纤维车圈和金属车圈。
需要预留辐条安装孔的车圈,辐条安装孔的周边是其较为脆弱的部位,并且辐条安装孔的周边位置需要承受辐条帽的巨大应力,在实际使用中,车圈往往就从辐条安装孔的周边出现开裂,裂纹再从辐条安装孔的周边蔓延到其他位置。因此,现有的这类车圈存在辐条安装孔周边容易出现开裂的缺陷,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其克服了背景技术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车圈包括对称布置的二侧边、分别对称连接在二侧边外端边沿的二刹车边、连接在二侧边内端边沿之间的内底边、连接在二刹车边之间的外底边,该外底边及二刹车边围成安装轮胎用的胎槽,该内底边、外底边及二侧边围成空腔,该内底边设有辐条孔,该内底边位于该空腔内部的内表面的中心位置对应该辐条孔设有半球形凹槽,该半球形凹槽与该辐条孔相连通,辐条帽穿过该辐条孔,该辐条帽的外表面鼓起形成球状或半球状的凸出部,该凸出部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半球形凹槽当中。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辐条孔偏离该内底边的中心位置,该辐条孔的中轴线经过该半球形凹槽的球心。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内底边的壁厚大于该侧边的壁厚。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半球形凹槽的直径是6-8mm。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内底边的内表面是一平面。
一较佳实施例之中:该内底边的外表面是弧形面并圆滑过渡连接二侧边。
本技术方案与背景技术相比,它具有如下优点:
该内底边的内表面成型该半球形凹槽,该辐条帽的外表面鼓起形成凸出部,该半球形凹槽可以承载该凸出部,增大辐条帽和车圈的受力面积,从而提高辐条孔周边的承载能力,有效防止辐条孔周边位置出现开裂,提高车圈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绘示了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2绘示了图1所示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3绘示了图1所示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的横向剖视示意图(省略辐条帽)。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至图3,车圈辐条孔和辐条帽的连接结构,车圈10包括对称布置的二侧边11、分别对称连接在二侧边外端边沿的二刹车边12、连接在二侧边内端边沿之间的内底边13、连接在二刹车边之间的外底边14。该外底边14及二刹车边12围成安装轮胎用的胎槽15。该内底边13、外底边14及二侧边11围成空腔16。该内底边13设有辐条孔132,该辐条孔132用于安装辐条20。该内底边13位于该空腔16内部的内表面的中心位置对应该辐条孔设有半球形凹槽134,该半球形凹槽134与该辐条孔132相连通。安装时,辐条帽30穿过该辐条孔132,该辐条帽30的外表面鼓起形成球状的凸出部32,该凸出部32可转动地设置在该半球形凹槽134当中,该辐条帽30将该辐条20的一端拉紧固定住。
可以理解地,该凸出部32只要有一个与该半球形凹槽134相配的弧形底面,该凸出部32就可以很容易在该半球形凹槽134内转动,因此,该凸出部32也可以是半球状,或者是其它近似半球状的结构。
该辐条孔132偏离该内底边13的中心位置,该辐条孔132的中轴线经过该半球形凹槽134的球心。该半球形凹槽134的直径是6-8mm。
该内底边13的壁厚大于该侧边11的壁厚。该内底边13的内表面是一平面。该内底边13的外表面是弧形面并圆滑过渡连接二侧边11。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实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实用新型涵盖的范围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鸿基伟业复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68328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人脸识别的公交客流计数系统
- 下一篇:一种循环式的污泥处理干燥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