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78506.X | 申请日: | 2017-05-2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260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张博;陈文倩;姚烈;顾宇庆;韩愈琪;王磊;刘臻;蔡庆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17/06 | 分类号: | G01M17/06;G01M1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远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1304 | 代理人: | 魏晓波 |
地址: | 201203 上海市浦东新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耐久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测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转向节是汽车上重要的零件,直接影响整车安全性、及舒适性能,其疲劳寿命要求为汽车零部件设计的基本要求。行驶中的汽车会经过不同的路面,转向节会承受各种不同工况的载荷,所承受的载荷也会来自不同方向。现有厂家所开发的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一般仅能施加单方向的载荷,缺少一种综合性全面的耐久试验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施加多方向载荷的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包括:底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底板上的受力部,用于安装转向节;固定安装于底板上的施力部,所述受力部能够受到所述施力部从车宽方向一侧、车高方向一侧及车长方向两侧所施加的力。
可选的,所述施力部包括:第一施力部,与所述受力部沿车宽方向间隔设置;第二施力部、第三施力部,沿车长方向位于所述受力部的两侧,且分别与所述受力部间隔设置;第四施力部,与所述受力部沿车高方向间隔设置。
可选的,每一施力部为液压伺服疲劳系统。
可选的,还包括:安装于底板上的第一立柱,所述第一施力部安装于所述第一立柱上;
安装于底板上的第二立柱,所述第二施力部安装于所述第二立柱上;
安装于底板上的第三立柱,所述第三施力部安装于所述第三立柱上;
龙门架,所述第四施力部吊设于所述龙门架上。
可选的,还包括:安装于底板上的第四立柱,用于按照实车状态安装与转向节相连的减震器、转向拉杆及控制臂。
可选的,所述受力部在车高方向的尺寸与汽车的轮胎直径一致。
可选的,所述受力部承受所述第一施力部所施加的力的受力点靠近所述受力部的底部,所述受力部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贴合。
可选的,所述受力部承受所述第三施力部所施加的力的受力点靠近所述受力部的底部,所述受力部的底部与所述底板贴合。
可选的,所述受力部承受所述第二施力部所施加的力的受力点至所述受力部的底部的尺寸等于汽车的轮胎半径。
可选的,所述受力部具有用于承受来自所述施力部所施加的力的平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包括:底板及固定安装于底板上的受力部,受力部上按照实车状态安装转向节,固定安装于底板上的施力部能够从车宽方向一侧、车高方向一侧及车长方向两侧向所受力部施加的力,受力部所承受的力即为转向节所承受的力。
其中,转向节承受的汽车重力向称为垂直力,也即施力部从车高方向一侧向受力部施加的力。转向时转向节承受的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称为侧向力,也即施力部从车宽方向一侧向受力部施加的力。制动时由车轮作用在转向节上的力称为纵向力,也即施力部从车长方向其中一侧向受力部施加的力。汽车在驱动、加速状态或在比利时路面行驶时,车轮受到的冲击力所分解的纵向力,也即施力部从车长方向另一侧向受力部施加的力。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可向转向节施加来自不同方向的载荷,以模拟不同工况下转向节的受力状态,进行耐久试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向节耐久试验装置的立体图,图中第一施力部、第二施力部和第三施力部仅示出部分结构;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立柱的立体图,第二立柱和第三立柱与第一立柱的结构相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第一施力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向节、减震器、转向拉杆及控制臂的立体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转向节、减震器、转向拉杆及控制臂与第四立柱的连接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转向节的功用是传递并承受汽车前部载荷,在实车状态下,转向节安装于汽车的车轮上,通过减震器与车身相连,并通过转向拉杆和控制臂与汽车的副车架相固定。
首先,汽车在转向时,车轮的轮胎与地面发生摩擦所产生的摩擦力会传递至转向节,因此,转向节会受到来自车宽方向的轮胎与地面的摩擦力,记为F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785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转向机构耐用性测试台
- 下一篇:一种地铁转向架静载试验安装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