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汽车车门及汽车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52568.3 | 申请日: | 2017-05-1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841135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05 |
发明(设计)人: | 张莉;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5/00 | 分类号: | B60J5/00;B60R13/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邦信阳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11012 | 代理人: | 黄泽雄 |
地址: | 201206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车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车门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汽车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出行的选择,同时消费者对汽车的各方面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汽车的NVH性能(Noise、Vibration、Harshness,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在汽车的使用中引起越来越多消费者的关注。如图1和2所示,传统汽车防撞杆1’的中部与车门外板2’仅靠膨胀胶3’连接,相邻膨胀胶连接处具有空隙。由于空隙的存在,车门外板2’的震动会引起车门内部零件的震动,使整个车门乃至整车的NVH性能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目前,汽车车门降噪的方式主要是在空隙内固定安装隔音垫。由于空隙比较小,装卸难度较大,安装位置容易出现偏差,而且装卸工艺复杂,装卸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车门及汽车,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车门,其包括:车门外板、防撞杆和隔音垫,车门外板的边缘具有内外板包边,防撞杆的两端与车门外板的一个表面连接,隔音垫的一条边缘上连接有突出部,车门外板和防撞杆将突出部夹住,隔音垫上连接有突出部的边缘抵接在防撞杆上,隔音垫上远离突出部的边缘抵接在内外板包边上,隔音垫的侧面抵靠在车门外板上。
可选地,隔音垫包括:表层和隔音层,隔音层包在表层里面,表层的内表面均与隔音层压合在一起。
可选地,隔音垫还包括压边,压边由表层边缘处压合形成。
可选地,突出部由压边延伸形成。
可选地,表层的材质为无纺布。
可选地,隔音层的材质为纤维。
可选地,隔音垫通过热压成型。
可选地,防撞杆的中部与车门外板通过胶点连接,相邻胶点之间具有空隙,突出部夹在空隙内,隔音垫上连接有突出部的边缘抵接在胶点上。
可选地,突出部的形状为矩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一种汽车,其包括车体和如上所述的汽车车门,汽车车门安装在车体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门及汽车通过将隔音垫的突出部夹在防撞杆与车门外板之间,隔音垫的边缘分别与防撞杆和内外板包边接触,通过对隔音垫进行多处限位,可使隔音垫准确安装在车门上,并且安装牢固,不会发生晃动,避免产生噪音,而且隔音垫与防撞杆、车门外边和内外板包边之间无需固定连接,装卸方便,还可减小和吸收其他零件产生的振动噪音,改善车门以及整车的NVH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传统技术中汽车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车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汽车车门的隔音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
实施例一
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车门包括:车门外板1、防撞杆3和隔音垫2,车门外板1上具有内外板包边5,防撞杆3的两端与车门外板1的一个表面固定连接,隔音垫2的一条边缘上连接有突出部23。车门外板1和防撞杆3将突出部23夹住,隔音垫2上连接有突出部13的边缘抵接在防撞杆3上,隔音垫2上远离突出部23的边缘抵接在内外板包边5上,隔音垫2的侧面抵靠在车门外板1上。隔音垫2的形状和大小根据车门外板1、防撞杆3以及内外板包边5所围成的区域设计。在本实施例中,内外板包边是指车门内板与外板的包边区域。
隔音垫2安装时,将突出部23塞在车门外板1和防撞杆3之间,使得车门外板1和防撞杆3将突出部23夹住。如图3所示,隔音垫2的下边缘抵靠在内外板包边5上,上边缘抵靠在防撞杆3上,隔音垫前后方向(如图3中的左右方向)不与车门内其他零件连接。隔音垫2的侧面抵靠在车门外板1上,从而将隔音垫2固定。拆卸时,直接将突出部23从车门外板1和防撞杆3之间抽出即可。在本实施例中,靠近车头的方向为“前”,靠近车尾方向为“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汽车有限公司;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525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汽车遮阳帘的拉手板
- 下一篇:粉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