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船舶探测仪器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27632.2 | 申请日: | 2017-05-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7322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9 |
发明(设计)人: | 蔡真;秦华伟;叶瑛;韩冀皖;袁惠得;陈鹰 | 申请(专利权)人: |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V9/00 | 分类号: | G01V9/00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3324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18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船舶 探测 仪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船舶探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舶探测仪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船舶探测方法,主要包括视频监控、主动声学探测、被动声学探测、AIS自动识别系统和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探测。
视频监控是利用摄像机对所监测区域进行拍摄,并通过人工监视或机器视觉等方法确定是否存在船舶。主动声学探测是利用声波发生装置向外发射声波,并对反射回来的声波进行接收,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船舶;被动声学探测是利用声学接收装置,对目标船只所发出的声波进行接收,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船舶。AIS自动识别系统是在船舶上安装自动追踪系统,通过邻近船舶、AIS岸台、卫星等设备交换位置信息,从而确定是否存在船舶。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探测是利用遥感技术对船只航行时所产生的船行波进行识别,通过视觉识别方法确定船舶位置及路径。
以上方法均存在一些不足,视频监控对照明及天气条件要求较高;主动声学探测需要向探测区域连续发射声波,一定频率范围内的声波会对水中生物造成伤害;被动声学探测受环境噪声影响较大,且信号处理较为复杂,探测准确率较低;AIS自动识别系统需要在船只上主动安装通讯设备,并不适用于探测用途;合成孔径雷达遥感探测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能够探测船舶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包括处理器和两个探测模块,探测模块包括压力探测装置、信号传输装置和安装架。所述的安装架包括框架和卡箍;所述框架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均固定有两个卡箍,四个压力探测装置分别通过对应的卡箍固定在框架的四个角上;信号传输装置通过对应的卡箍固定在框架的中心位置上。
所述的压力探测装置包括压力传感器、第一水密插座、第一端盖、第一电池、第一圆筒和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圆筒的开放端与第一端盖固定,第一圆筒与第一端盖之间垫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圆筒的内壁上固定有第一电池;第一端盖上固定有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水密插座;所述压力传感器的电源引脚与第一电池的输出线相连,压力传感器的信号输出引脚与第一水密插座的接线端相连。
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包括第二水密插座、第二端盖、数据采集卡、第二圆筒、第二电池、第二密封圈、第三水密插座和第四水密插座。所述第二圆筒的开放端与第二端盖固定,第二圆筒与第二端盖之间垫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圆筒的内壁上固定有数据采集卡与第二电池,所述数据采集卡的电源引脚与第二电池的输出线相连;所述的第二端盖上固定有四个第二水密插座;四个第二水密插座的接线端与数据采集卡的四组模拟量输入引脚分别相连;四个第二水密插座与四个第一水密插座分别通过两端均为水密插头的电缆相连。所述第二圆筒的封闭端固定有第三水密插座和第四水密插座。所述第三水密插座的接线端与数据采集卡的USB输出线相连;第四水密插座的接线端与数据采集卡的一组数字量输入引脚相连。
所述的两个探测模块一为上级探测模块,一为下级探测模块。所述上级探测模块的第三水密插座与下级探测模块的第四水密插座相连。上级探测模块的第四水密插座悬空。下级探测模块的第三水密插座与处理器相连。
所述的数据采集卡的型号为NI USB-6210。
所述的第一水密插座与第二水密插座均为两芯插座,所述的第三水密插座与第四水密插座均为四芯插座。
所述的处理器为计算机。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利用低成本的压力传感器组成阵列检测船行波压力数据,进而实现对目标船舶的探测。
2、本实用新型工作于水底,相对于其他放置在水面上的探测装置具有更好的隐蔽性和安全性,不易被发现及损坏。
3、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可实现快速布放、设置及探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船舶探测仪器,包括处理器17和两个探测模块,探测模块包括压力探测装置、信号传输装置和安装架。安装架包括框架15和卡箍16,框架15的主体呈矩形,框架15的四个角和中心位置均固定有两个卡箍16,四个压力探测装置分别通过对应的卡箍16固定在框架15的四个角上;信号传输装置通过对应的卡箍16固定在框架15的中心位置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未经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2763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X射线安全检查系统
- 下一篇:车载移动式探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