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16268.X | 申请日: | 2017-05-09 |
公开(公告)号: | CN2079649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8-10-12 |
发明(设计)人: | 唐燕妮;谭能堃 | 申请(专利权)人: | 唐燕妮 |
主分类号: | G01R27/26 | 分类号: | G01R27/2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219 湖南省长沙市望***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炉 隔热带 谐振腔 恒温腔 矢量网络分析仪 驱动机构 性能测试装置 本实用新型 电介质材料 加热炉控制 温度传感器 物料传输 主控制器 微波 第二温度传感器 第一温度传感器 加热炉控制器 测试效果 介电常数 自由端 贯通 延伸 |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装置,包括物料传输杆、谐振腔、第一隔热带、恒温腔、第二隔热带、加热炉、驱动机构、矢量网络分析仪、主控制器、加热炉控制器、位于谐振腔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腔中的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加热炉中的第三温度传感器;其中,谐振腔通过第一隔热带、恒温腔、第二隔热带与加热炉连接;物料传输杆的自由端能够延伸至加热炉并贯通隔热带和恒温腔到达谐振腔,另一端固定连接驱动机构;主控制器分别与矢量网络分析仪、加热炉控制仪、驱动机构以及温度传感器连接,矢量网络分析仪与谐振腔连接,加热炉控制仪与所述加热炉连接。本实用新型能够实时的测定材料温度变化时的介电常数,且测试效果准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介质材料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装置。
背景技术
介电特性是电介质材料极其重要的特质。在实际应用中,电介质材料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是非常重要的参数。制造不同的器件需要不同的介电常数及损耗因数。介质损耗和介电常数是各种电瓷、装置瓷、电容器等陶瓷的一项重要的物理性质,通过测定介质损耗角正切tan δ及介电常数ε,可进一步了解影响介质损耗和介电常数的各种因素,为提高材料的性能提供依据。
电介质材料应用广泛,准确了解介电材料的介电性质是非常必要的。目前介电材料的介电特性大多是在常温下进行测量,并不一定适用与介电材料的使用环境,常温下介电材料的介电特性并不能完全反应出介电材料在不同温度下的情况。
针对以上问题,现有技术中也作了许多改进,如中国专利公告号CN204666730U在材料介电常数变温测试仪器上设置加热炉,待测样品由传送装置送入加热炉加热,加热温度由热电偶实时监控,随后由传送装置传送至谐振腔内并完成介电常数的测试,测试结果由计算机给出,不仅达到实时测量材料的介电常数的目的,有效解决的现有技术不能实现在变温条件下测试材料介电常数的问题,且具有操作方便,温度测定范围广的优点。但是,由于考虑到散热和损耗,该装置加热炉加热时的温度需要远高于测量参数时候的温度,但是,隔热带厚度仅15厘米,加热炉的热量对谐振腔的影响很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装置,能够实时的测定材料温度变化时的介电常数,且仪器结构简单,测试效果准确,适用范围广。
上述目的通过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电介质材料微波性能测试装置,包括物料传输杆、谐振腔、第一隔热带、恒温腔、第二隔热带、加热炉、驱动机构、矢量网络分析仪、主控制器、加热炉控制器、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其中,所述谐振腔通过所述恒温腔与所述加热炉连接,在谐振腔与恒温腔之间设置第一隔热带,在恒温腔与加热炉之间设置第二隔热带;所述物料传输杆的自由端能够延伸至所述加热炉并贯通隔热带和恒温腔到达谐振腔,所述物料传输杆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驱动机构上;所述主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矢量网络分析仪、加热炉控制仪、驱动机构以及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连接,所述矢量网络分析仪与谐振腔连接,所述加热炉控制仪与所述加热炉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位于谐振腔中,第二温度传感器位于恒温腔中,第三温度传感器位于加热炉中。
进一步地,所述物料传输杆的自由端设置有用于盛放被测物的凹槽。
进一步地,所述物料传输杆为伸缩结构,包括直径依次变小的第一传输杆、第二传输杆、第三传输杆,驱动机构在主控制器的控制下,驱动物料传输杆进行伸缩。
进一步地,所述隔热带的厚度为:10-15cm。
进一步地,恒温腔的长度为30-70cm。
进一步地,物料传输杆的最大长度为谐振腔的长度与恒温腔、加热炉的长度之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唐燕妮,未经唐燕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1626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