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无刷电机的驱动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502744.2 | 申请日: | 2017-05-0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922674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1-23 |
发明(设计)人: | 陆晓王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杉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P6/06 | 分类号: | H02P6/06 |
代理公司: | 上海精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1253 | 代理人: | 廖斌 |
地址: | 201207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机 驱动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驱动技术领域,尤其一种无刷电机的驱动系统。
背景技术
有刷电机产生的摩擦大,增加损耗率。因此产生的热量大,电机寿命短,效率低,输出功率小,并且可控性较弱。
无刷直流电机电机与有刷直流电机或感应电机相比,具有更好的转速与转矩特性、较高的动态响应和效率、较长的使用寿命、无噪音运转、较高的转速范围,以及可靠而坚固的构造等等。同时由于输出转矩与电机体积之比更高,使之在需要着重考虑空间与重量因数的应用中,大有用武之地,如手持式电动工具等。
在无刷直流电机的控制中,关键在于检测转子位置,然后根据位置信息,取得换相点,相应绕组导通换相,导通电流与绕组的反电动势相位同步。对于电动工具,大多数的应用场合,都需要全扭矩启动。对于直流电动工具来说,由于动力部分为电池,需要整机有很高的效率,才能维持长时间的工作;对于一些场合,需要大扭矩输出,所以对于换相时机的获得和动态调节显得格外的重要。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获得转子的位置:霍尔传感器方式和无传感器方式。由于传感器的安装精度直接影响无刷直流电机的使用效果,且成本也较高,无传感器方式是无刷控制器追求的目标。目前大多数无感方式大多采用反电动势过零法,电路简单,成本低,但启动时,不能全扭矩启动,此时使用反电势过零法检测电机转子位置会使检测结果不准确,电机无法顺利工作。
因此,对于上述问题有必要提出一种无刷电机的驱动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无刷电机的驱动系统,提高驱动系统的驱动能力,改善驱动环境,延长电机使用寿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无刷电机的驱动系统,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的,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一管脚、第二管脚、第二十四管脚使用电阻分压的方式,分别控制逆变电路中上桥臂的三个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三管脚分别通过第十六电容接地和通过第十九电阻连接第一光耦合电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十三管脚分别通过第十七电容接地和通过第十八电阻连接第二光耦合电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一管脚分别通过第十六电阻连接第一滑动电阻的滑动端、通过第七电容接地和通过第十七电阻接入第一控制电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管脚分别通过第十一电容接地和通过第九电阻连接第一电容的一端和第二十电阻的一端,所述第第二十电阻的另一端依次通过滑动电阻和第二十一电阻接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八管脚通过第十电容接地。
优选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四管脚通过第一二极管连接电机反馈HU1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五管脚通过第二二极管连接电机反馈HV1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六管脚通过第三二极管连接电机反馈HW1端。
优选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九管脚分别通过第十二电容、第十一电阻和第十电阻接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二管脚与驱动芯片的十三管脚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十二管脚、第十五管脚和第十六管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四管脚通过第五电阻连接件第一发光二极管的负极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八管脚依次通过第一发光二极管和第四电阻接地。
优选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七管脚分别连接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通过第十三电容接地和通过第二电容接地,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接入直流电源,所述第二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接地。
优选地,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九管脚通过第十三电阻分别连接第六N沟道场效应管和第十五电容的一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二十管脚通过第七电阻分别连接第四N沟道场效应管和第六电容的一端,所述驱动芯片的第十一管脚通过第二电阻分别连接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和第四电容的一端。
优选地,所述第二N沟道场效应管分别接地和连接第一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四N沟道场效应管分别接地和连接第三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六N沟道场效应管分别接地和连接第五P沟道场效应管,所述第十五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六电容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四电容的另一端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控制芯片,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一管脚接入第一二极管,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二管脚接地,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三管脚接入电源,所述SDA、SCL两路控制信号通过MR31、MR21两个接电源的上拉电阻来实现第一管脚的输出控制.所述第一控制芯片的第六管脚通过第十一电阻接地。
优选地,所述第一光耦合电路与第二光耦合电路元器件组成连接形式相同。
优选地,所述光耦合电路包括耦合器,第四十一电阻、第五十一电阻、第六十一电阻和三极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杉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杉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50274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控制组件、高压油泵及发动机
- 下一篇:一种可吞服胶囊内窥镜的无线充电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