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车载中控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44416.1 | 申请日: | 2017-04-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04125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05 |
发明(设计)人: | 邓舸;滕胜广;王晶;郑祥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3 | 分类号: | B60R16/023;B60K37/00;B60R13/06;H05K7/20 |
代理公司: | 哈尔滨市松花江专利商标事务所23109 | 代理人: | 孟宪会 |
地址: | 150060 黑龙*** | 国省代码: | 黑龙江;2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载 设备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车载中控设备。
背景技术
汽车中控屏能够显示时间、温度、日期、音频等基本信息,如果车辆配备了GPS或者DVD,则可以显示GPS的地图和播放视频画面等功能。现有的汽车中控设备由于旋钮的旋转和上下按动是分开的,这样的设计导致外旋键和内按键之间具有缝隙,存在相对位移,导致内按键和外旋键之间的防尘、防水效果差,而且旋钮外旋键与前面板之间,屏幕与前面板之间均存在防尘、防水效果差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车载中控设备。
综上所述,现有的汽车中控设备的旋钮内按键和旋钮外旋键,旋钮外旋键与前面板,屏幕与前面板之间均存在防尘、防水效果差,且散热效果不好导致汽车中控设备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汽车中控设备的旋钮内按键和旋钮外旋键,旋钮外旋键与前面板,屏幕与前面板之间均存在防尘、防水效果差,且散热效果不好导致汽车中控设备的使用寿命短的问题。进而提供一种车载中控设备。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车载中控设备,它包括前面板、上盖、下盖、左盖板、右盖板、散热片、显示屏、旋钮、两个卡簧和多个按键,前面板竖直设置,前面板的中部设有方形通孔,前面板上设有多个按键卡槽,前面板上的多个按键卡槽下方设有旋钮卡槽,显示屏安装在前面板上的方形通孔内,上盖和下盖分别可拆卸安装在前面板的上、下两端,左盖板和右盖板分别可拆卸安装在前面板的左右两端,散热片安装在左盖板上,旋钮设置在前面板上的旋钮卡槽内,两个卡簧分别设置在左盖板上的散热片和右盖板上,旋钮包括装饰圈、旋钮内按键、旋钮外旋键、第二密封圈、旋钮内按柱、第一密封圈和编码器,装饰圈、旋钮内按键、旋钮外旋键和编码器沿纵向轴线方向顺次连接,旋钮外旋键为空心圆柱形外旋键,空心圆柱形外旋键的一端设有圆柱形凸台,旋钮内按柱插装在旋钮外旋键内,旋钮内按柱的一端与旋钮内按键的下端连接,旋钮内按柱的另一端与编码器的上端连接,第一密封圈固接在旋钮内按键的上端,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旋钮外旋键的外侧,第二密封圈卡装在前面板上的旋钮卡槽上。
进一步地,多个按键卡槽在前面板的一侧竖直排布。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圈的中部设有凹槽,第二密封圈的一端设有倾斜部。
进一步地,前面板的两端分别设有至少两个卡位。
进一步地,它还包括屏幕密封圈,屏幕密封圈设置在前面板上的方形通孔处的凹槽内。
进一步地,旋钮外旋键一端的圆柱形凸台上设有多个凸起。
进一步地,第一密封圈固接在旋钮内按键上。
进一步地,旋钮上的编码器的中部设置为中空结构。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圈上的倾斜部与前面板之间的连接关系为弹性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第二密封圈的外侧设有U型橡胶塞,U型橡胶塞设置在前面板的旋钮卡槽内。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效果: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左盖板上的散热片能够起到良好的散热效果,能够地提高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效率,增加了本实用新型的使用寿命;屏幕密封圈设置在前面板上的方形通孔处的凹槽内,保证了屏幕与前面板之间的密封要求,有效地解决了屏幕与前面板之间存在的防尘、防水问题。
2、本实用新型通过二次注塑的方式将第一密封圈注塑在旋钮内按键的上端,既能保证旋钮外旋键和旋钮内按键之间的防尘、防水,还能保证旋钮外旋键和旋钮内按键之间的相对移动不卡滞。
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密封圈套装在旋钮外旋键上,第二密封圈上的倾角凸台卡在前面板的圆槽上,第二密封圈的倾斜部与前面板之间为弹性过盈配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旋钮外旋键与前面板之间存在的防尘、防水问题。
4、第二密封圈的倾斜部与前面板1之间为弹性过盈配合,既能保证旋钮外旋键和旋钮内按键之间的防尘、防水,还能保证旋钮外旋键和旋钮内按键之间的相对移动不卡滞。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是图1的上视图;
图3是图1的下视图;
图4是图1的左视图;
图5是图1的右视图
图6是第二密封圈10-4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航天科技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4441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