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压力在线监测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720436664.1 | 申请日: | 2017-04-24 |
公开(公告)号: | CN2074405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01 |
发明(设计)人: | 唐孟雄;苏键;胡贺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B19/042 | 分类号: | G05B19/042 |
代理公司: | 广州新诺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100 | 代理人: | 王丽 |
地址: | 51044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底板 地下结构 压力数据采集 压力传感器 分层 在线监测系统 本实用新型 水位压力 无线连接 云平台 实时自动监测 埋设位置 监测点 水压力 地下 监测 承压 地层 埋设 溯源 地下水 芯片 工地 |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埋设于地下结构底板或地下水位分地层中的若干个压力传感器、用于确定所述压力传感器埋设位置的RFID射频芯片、安装于工地现场的压力数据采集仪和监测云平台;所述压力传感器与压力数据采集仪无线连接;所述压力数据采集仪与所述监测云平台无线连接。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时自动监测地下结构底板下各分层承压水层内的水压力数值,并且可以事后对监测点进行准确溯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监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压力在线监测系统。
背景技术
为确保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周边环境安全,在地下工程施工中,由于工程水文地质条件、荷载条件、材料条件、周边环境、施工技术或外界其他因素的复杂影响,工程实际情况与理论常常有差异,需要在理论分析指导下有计划地进行现场施工监测,保证安全,减少不必要的损失。通常地下工程施工监测的目标有:及时发现不稳定因素;验证设计,指导施工;分析总结施工经验。
地下分层水位和综合水位监测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地下工程基坑四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施工用水汇入,对于地下工程产生不利影响,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因此,需要对地下工程,特别是深基坑的地下水位进行施工过程中的实时监测。
同时,地下结构底板下的孔隙水压力监测也是其中一项重要指标。地下工程基坑四周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施工用水汇入,渗入到地下室底板下,如累积下来的地下水难以排出,当浮力超过一定限值时,会对结构产生不利影响,一般容易发生底板隆起、开裂,并使相应的主体结构如梁柱受损,影响主体结构的安全。因此,需要对地下工程底板下的孔隙水压力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的问题进行处理。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提供一种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实时自动监测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的压力数值,并且可以事后对监测点进行准确溯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按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下结构底板和地下分层水位压力在线监测系统,包括埋设于地下结构底板下的若干第一压力传感器、埋设于地下分层水位中的若干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确定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埋设位置的第一RFID射频芯片、用于确定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埋设位置的第二RFID射频芯片、安装于工地现场的压力数据采集仪和监测云平台;所述第一压力传感 器和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与压力数据采集仪无线连接;所述压力数据采集仪与所述监测云平台无线连接;所述第一RFID射频芯片设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内;所述第二RFID射频芯片设于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埋设处对应的地表面;若干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采集地下结构底板下的压力数据信息,若干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采集地下分层水位的压力数据信息,然后通过压力数据采集仪汇总所述压力数据信息,并传输至所述监测云平台进行统计并存储,并且对监测点通过扫描所述RFID射频芯片,获取监测点的准确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埋设处对应的地表面还设有用于定位的第一GPS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数据信息包括有具体的压力数值信息、监测点的具体位置信息和工地现场的具体位置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压力数据采集仪内设有用于定位的第二GPS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为孔隙水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A/D模数转换模块和电源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为水位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二传感器模块、数据采集模块、A/D模数转换模块和电源模块。
进一步地,所述A/D模数转换模块与所述压力数据采集仪无线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广州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4366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