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217666.1 | 申请日: | 2017-03-0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734590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2-12 |
发明(设计)人: | 傅珂杰;李铁风;曹许诺;刘磊;周昉洵;叶丰毅;金永斌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B63C11/52 | 分类号: | B63C11/52;B63H1/36 |
代理公司: | 杭州天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33224 | 代理人: | 蒋琼 |
地址: | 310013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弹性体 模块化 驱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智能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介电弹性体(DE)是一种具有高介电常数的弹性体材料,其在外界电刺激下可改变形状;当外界电刺激撤销后,又能恢复到原始形状或体积,从而产生应力和应变,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介电弹性体作为一种新型电致感应智能材料,具有较高的机电转换效率,具有质量轻、价格低、运动灵活、易于成形和不易疲劳损坏等优点。
介电弹性体本身是柔性的,且具有类似生物肌肉电激励变形的性质,可以很好地应用于仿生领域,依据介电弹性体的上述性质,可以设计特殊的结构,施加特定电压后产生特定运动。基于介电弹性体设计的驱动装置的优点是,驱动结构本身较为柔软,平均密度小,可以实现机械能输出,可以很好替代机械驱动结构应用于仿生领域。
随着对介电弹性体应用的研究,已经出现了许多的基于介电弹性体的驱动装置。
例如,公开号为CN105083510A的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水中机器人,包括躯干,躯干安装有推进鳍以及摆动舵,所述躯干的材质为可形变材料,所述躯干上贴覆有使躯干发生形变的驱动薄膜。该驱动薄膜为介电弹性体薄膜。
但是目前大多数基于介电弹性体的驱动结构只能产生平面内的伸缩变形,所能产生的有效驱动力较小,产生的有效驱动变形也较小。因此,基于介电弹性体的驱动结构的使用受到很大的局限,不具有普遍应用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通过变形转换机构可将介电弹性体平面内的伸缩变形转变为平面外的变形,该驱动装置的有效驱动力较大。
一种基于介电弹性体的模块化驱动装置,包括:
固定框;
驱动薄膜,绷设在所述固定框内,所述驱动薄膜包括至少一层上、下表面均覆有电极层的介电弹性体薄膜;
变形转换机构,设置在驱动薄膜上,所述变形转换机构包括:
两个垫脚,间隔贴附在驱动薄膜上;
两个摆臂,两个摆臂相互铰接,两个摆臂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垫脚相互铰接;
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大于等于两个摆臂的长度之差且小于两个摆臂的长度之和。
所述的固定框为强度较大的材料,可以为强度较大硅胶、塑料、有机玻璃等,保证其不会随柔性介电弹性体薄膜变形而产生形变。
所述的垫脚和摆臂也为强度较大的材料,不易发生形变。摆臂可以为杆状,也可以为薄片状。作为优选,两个摆臂均为薄片状。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驱动装置,向驱动薄膜的电极层施加一定电压时,驱动薄膜在面内被拉伸,驱动薄膜上的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增大,两个摆臂以及两个垫脚之间的驱动薄膜所围成的三角形的形状发生改变,因此,驱动薄膜面内的伸缩变形转变为了形变更大的平面外的变形,当向驱动薄膜的电极层施加呈周期性变化的电压时,两摆臂就会发生周期性的摆动。
作为优选,所述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是两个摆臂长度之差的1~1.5倍;进一步优选的,所述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是两个摆臂长度之差的1~1.1倍;最优选的,所述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摆臂长度之差。
所述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摆臂长度之差、两个摆臂为薄片,驱动薄膜的电极层不施加电源时,两个摆臂相互折叠在一起,几乎呈一个与驱动薄膜相平行的平面;当在驱动薄膜的电极层施加电压时,电极层覆盖的介电弹性体薄膜向外舒展,导致两垫脚之间的间距增大,由几何关系可知,两摆臂之间的夹角必须从开始的0°开始增大,两摆臂突起,将驱动薄膜面内的伸缩变形转变为了形变更大的平面外的变形。所述两个垫脚之间的间距等于两个摆臂长度之差时,产生的平面外的形变更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两个摆臂长度之差是较短摆臂长度的1~2.5倍;最优选的,所述的两个摆臂长度之差是较短摆臂长度的2倍。
所述的两个摆臂长度之差是较短摆臂长度的2倍时,较长摆臂的长度:两垫脚间距:较短摆臂的长度为3∶2∶1。此时,当驱动薄膜发生形变时,两个摆臂更容易发生摆动。
所述的电极层为单一电极,所述的变形转换机构设置在单一电极处的驱动薄膜上。
所述的电极层为由若干单一电极排列而成的电极阵列,所述的电极层为由若干单一电极排列而成的电极阵列,每一个单一电极处驱动薄膜上均设有所述的变形转换机构。
可根据需要将若干电极排列成特定的电极阵列,形成相应的变形转换机构,从而该模块化的驱动装置可以实现特定运动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21766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游泳防护装置
- 下一篇:可穿戴智能设备与智能书包进行交互的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