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99147.7 | 申请日: | 2017-03-03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5304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1 |
发明(设计)人: | 蹤雪梅;王季;刘剑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H9/02 | 分类号: | B23H9/02;B23H3/0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11038 | 代理人: | 张文超 |
地址: | 22100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金属 工件 毛刺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加工后去除毛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
背景技术
在机械加工领域,金属工件毛坯机加工过程中在进出刀口或内部细深孔交叉位置会产生毛刺,对于精密液压元件来说,毛刺的危害尤其严重。例如,液压阀内部存在很多深孔相互贯通而形成的尖棱和毛刺,在工作过程中受到高压液体的冲刷容易脱落,从而导致液压阀内表面被擦伤、密封件被损坏,以及出现串液、漏液、堵塞油路的现象,严重时甚至导致系统压力无法建立,使系统失控,造成整机故障。
人工去毛刺和爆炸去毛刺是目前较常用的去毛刺方法,能够去除金属工件外表面、沟槽、直径较大孔位置的毛刺。但是对于金属工件内部直径较小且长径比较大的细深孔交叉位置的毛刺,人工去毛刺的方式不易准确定位目标,且难以将工具伸入到孔内去除毛刺,爆炸去毛刺的方式由于毛刺爆炸燃烧不充分,极易产生金属瘤屑并附着在孔内壁,会影响孔壁表面质量。
为此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另一种去除毛刺方法,具体为:将电源的一极与金属工件连接,另一极与电解液连接,在电源接通且将金属工件浸入电解液时,电解产生的气体和短路放热产生的气体,就会在工件的孔内形成混合气层,将工件与电解液隔开,气层在电压作用下被击穿从而将毛刺去除。
虽然此种去毛刺方法更加简单易操作,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发现,此种通过金属工件与电解液瞬时短路进行去毛刺的方法,仍难以对工件内部细深孔内特别是交叉位置的毛刺起到较好的去除作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出一种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能够更彻底地去除金属工件内孔中的毛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包括:电源、绝缘管、槽体和置于所述槽体内的电解液,所述绝缘管的第一端与所述电解液连通,第二端伸入工件上需要去毛刺的孔内,所述电源的第一极与所述工件导通,第二极用于与所述电解液导通,能够在接通所述电源且通过所述绝缘管将所述电解液引入所述孔内的毛刺部位时,形成气层,并将所述气层在电压作用下击穿以去除毛刺。
进一步地,所述绝缘管的第二端伸入所述孔内靠近毛刺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工件整体位于所述电解液之外。
进一步地,所述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还包括第一导线,用于实现所述电源的第二极与所述电解液导通,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与所述电源的第二极连接,另一端插入到所述绝缘管内靠近毛刺的位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在所述绝缘管上的增压部件,用于将所述槽体内的电解液输送至所述孔内的毛刺部位。
进一步地,还包括控制部件,所述增压部件为流量可调的泵,所述控制部件能够对所述泵的流量进行定量调节。
进一步地,还包括设在所述电解液上方的工作台,所述工作台与置于所述工作台上的工件能够相互导电,所述电源的第一极与所述工作台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装夹部件,用于将所述工件移动至所述工作台上和/或对所述工件进行位置保持。
进一步地,所述工件上的孔为通孔,所述电解液在去除毛刺之后与气体一起从所述通孔未设绝缘管的孔口流出。
进一步地,还包括过滤部件,用于在所述电解液从孔内回流到所述槽体的过程中对所述电解液进行过滤。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可通过绝缘管将槽体内的电解液引导至工件孔内靠近毛刺的部位,减小了电解液在孔内与工件发生反应的接触面积,使孔内产生的气体量减少,这样电解液可顺利到达毛刺部位发生反应,并改善孔内排气情况;而且还能够减小电解液在孔内消耗的电压,使电源施加于毛刺部位的实际电压在发生短路时产生的能量足以将毛刺去除。这些优点可以优化去毛刺的效果,并提高去毛刺的效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金属工件去毛刺装置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泵;2-电源;3-槽体;4-电解液;5-工件;6-第一导线;7-绝缘管;8-工作台;9-交叉孔;10、第二导线;a-第一孔口;b-第二孔口。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未经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99147.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桡动脉定位磁力带
- 下一篇:自回缩穿刺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