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驻车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85446.5 | 申请日: | 2017-02-28 |
公开(公告)号: | CN2065372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0-03 |
发明(设计)人: | 高建光;张超;叶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T7/10 | 分类号: | B60T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澳专利代理有限公司11252 | 代理人: | 周放,江怀勤 |
地址: | 23060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连杆机构,特别是一种新型驻车机构。
背景技术
在中低端汽车中,机械式驻车手柄仍在广泛使用,在汽车驻车制动过程中,驶员通过拉动驻车手柄从而带动驻车拉索中的芯线运动,继而拉动驻车制动器实现驻车。驻车手柄与驻车拉丝一般由一根短拉丝或连杆连接,因每次连接、传递过程中都会有效率损失,所以驻车系统中尽可能减少零部件的连接。
按照图1所示,现有驻车操纵装置中主要由驻车手柄100和三根驻车拉索组成,驻车手柄100带动前拉索200中的芯线运动,前拉索200的芯线再拉动左拉索300和右拉索400的芯线运动,最终实现驻车。驻车手柄传递的操纵力和操纵行程通过拉索最终传递到驻车制动器上会存在损失,是因为驻车拉索的芯线是软轴,受力时有一定的变形和伸长,拉索越长,损失越大。所以现有的驻车操纵机构整体效率不高,容易造成驻车操纵力和操纵行程过大,降低操纵舒适型。
如图2所示,现有前拉索200的芯线固定在驻车手柄100的绞线盘101 上,绞线盘101焊接在铁质手柄102的左侧,铁质手柄102拉起的同时,绞线盘101随之向上转动,带动前拉索200的芯线移动。因拉力集中在左侧绞线盘 101上,铁质手柄102单侧受力,长时间工作易造成铁质手柄102向左侧倾斜,与左侧扶手台干涉,影响使用寿命及操纵手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驻车机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技术问题,它能够提高传递效率,减少能量损失,使驻车操纵起来更加轻便,同时能够解决驻车手柄向一侧倾斜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新型驻车机构,包括驻车手柄和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支架、第一销轴、曲柄、金属连杆组件和拉索连接座,所述第一销轴可转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架上,所述曲柄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销轴的中间位置,所述驻车手柄与所述第一销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金属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曲柄转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拉索连接座的中部转动连接,所述拉索连接座的两端分别与左拉索和右拉索连接。
前述的新型驻车机构中,优选地,所述支架包括2块镜像布置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部设有销轴安装孔,所述第一销轴与所述销轴安装孔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板的底部设有2个水平布置的安装板,2个所述安装板上均设有1个安装孔。
前述的新型驻车机构中,优选地,所述金属连杆组件包括螺母、套筒、穿孔销和螺杆,所述穿孔销压铆在所述曲柄的安装孔上,二者转动连接,所述螺杆穿过所述穿孔销上的过孔后与所述套筒插接连接,所述套筒通过螺接在所述螺杆端部的所述螺母进行限位;所述螺杆与所述拉索连接座的中部通过第二销轴转动连接。
前述的新型驻车机构中,优选地,所述拉索连接座为U形结构,所述拉索连接座顶板和底板的两端均设有过孔,其中所述顶板的两个端部设有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顶板上的所述过孔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单独设置了支架,通过在支架上安装第一销轴和曲柄来连接金属连杆组件,该结构使支架的中部受力,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驻车手柄单侧受力容易倾斜的问题;另外,本实用新型使用金属连接组件代替现有技术中的前拉索进行驻车操纵力和操纵行程的传递,减小传递过程中能量的损失,使驻车操纵更加轻便。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驻车操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驻车手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轴测图;
图4是金属连杆组件和拉索连接座的轴测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1和图2中:100-驻车手柄,101-绞线盘,102-铁质手柄,200-前拉索, 300-左拉索,400-右拉索;
图3和图4中:1-驻车手柄,2-支架,3-第一销轴,4-曲柄,5-金属连杆组件,6-拉索连接座,7-左拉索,8-右拉索,9-支撑板,10-销轴安装孔,11- 安装板,12-安装孔,13-螺母,14-套筒,15-穿孔销,16-螺杆,17-第二销轴, 18-过孔,19-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8544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