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的反渗透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79961.2 | 申请日: | 2017-02-27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7678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08 |
发明(设计)人: | 杜建伟;张明杨;温勇;贺框;马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02F1/44 | 分类号: | C02F1/44;C02F103/16 |
代理公司: | 贵阳派腾阳光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52110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1065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电镀 清洗 废水 在线 回收 反渗透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领域,具体来讲涉及一种用于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的反渗透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电镀工业生产过程会排放大量的清洗废水,其中含有铬、镍、铜、锌等重金属离子、氢化物和各种有机物等有毒有害物质。含有毒有害物质的电镀废水如未进行妥善处置而直接排放,将会严重污染环境和水生生物的生存。常规的电镀清洗废水主要包括化学沉淀法、离子交换法、膜分离法等,虽然化学沉淀法能够有效去除电镀清洗废水中重金属离子,但仍会产生大量污泥,需要进一步专业处理,且未实现重金属资源的回收。
电镀生产过程中的高用水量以及排放出的重金属对水环境的污染极大的制约了电镀工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电镀清洗废水的治理在国内外普遍受到重视,提出多种治理方法,通过将有毒治理为无毒、有害转化为无害、回收贵重金属、水循环使用等措施消除和减少重金属的排放量。随着电镀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环保要求的日益提高,目前电镀废水的回收利用已经进入循环经济整合阶段,资源回收利用是发展的主流方向。
传统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方法存在多种问题,水无法循环利用,水费和污水处理费占总生产成本的15-20%;一些重金属排到水体中无法回收,变成永远性污染物,在生物链中转移和积累,最终危害人类健康。
由于反渗透技术的逐渐成熟,在废水处理过程中可回收大部分水,且回收率高,因此反渗透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上述缺陷,设计一种用于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的反渗透装置,在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大大降低废水回收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的反渗透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装置包括精密过滤器、高压泵、压敏原件一、反渗透膜组件、压敏原件二、清水容器、浓缩水容器,所述的精密过滤器通过水管连接高压泵的入口处,所述的压敏原件一、压敏原件二分别置于高压泵前和高压泵后,所述的精密过滤器、高压泵、反渗透膜组件之间通过管道相接,所述的清水容器和浓缩水容器通过管道接于反渗透膜组件的出口端。
进一步的,所述的精密过滤器采用1um聚丙烯材料滤芯,能有效截留管道内的微小颗粒及杀灭的细菌,并且流量大,过滤精度高。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敏原件一、压敏原件二通过单片机与高压泵开关相连,当压敏原件一、压敏原件二的压力值同时达到单片机设置的安全数值,高压泵处于开启状态,否则高压泵停止工作,在缺水状况下,能够保护高压泵收到损坏。
进一步的,所述的反渗透膜组件有4个,采用蝶式结构,反渗透快,组件包括反渗透膜、原水导流网、透过水道网、集水管一、集水管二、开放式流道、高压容器,所述的反渗透膜是有序矩阵结构的醋酸纤维素膜,孔径为0.5-10nm,无毒、耐氯,便于工业化生产。
进一步的,所述的反渗透膜和原水导流网平行叠放,所述的反渗透膜内部与透过水道网贴合,起到支架作用,所述的水道网贴合内部有集水管一,集水管一两端通过法兰盘连接压力容器,所述的集水管一中间部位有多个排水孔,用于排出渗透后的清水,所述的集水管二连接于开放式流道出口端,用于排放浓缩液。
进一步的,所述的清水容器、浓缩水容器采用钝化处理后的不锈钢材料,化学性质稳定,耐腐蚀。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装置中采用两个压敏原件,通过对水压的感测来控制高压泵的工作状态,保证了装置的安全可行性;4个反渗透膜组件采用蝶式结构,加速了反渗透的过程,且使最终出水水质好;本实用新型原理可行,结构简单,对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电镀清洗废水在线回收的反渗透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反渗透膜组件的剖视图;
其中,1-精密过滤器、2-高压泵、3-压敏原件一、4-反渗透膜组件、5-压敏原件二、6-压力容器、7-浓缩水容器、8-反渗透膜、9-集水管一、10-集水管二、11-开放式流道、14-高压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未经环境保护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79961.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