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5265.1 | 申请日: | 2017-0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6634127U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14 |
发明(设计)人: | 张立鹏;崔宇航;关博文;刘元阁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
主分类号: | B62K5/027 | 分类号: | B62K5/027;B62K5/08;B62K25/04;B62K5/10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尚仪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12217 | 代理人: | 王山 |
地址: | 300073***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轮 摩托车 摇摆 倾斜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的技术领域,具体说是一种具有多级减震结构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背景技术
现有的摩托车通常采用两轮或三轮结构,位于前方的车轮则为摩托车的转向机构,驾驶者通过操作转动车把来改变摩托车的行进方向,三轮结构的摩托车较双轮结构更容易被驾驶者掌握。而传统的三轮摩托车普遍采用单轮在前、双轮在后的结构,这种结构则存在转向稳定性问题,不能在车速高的情况下进行转弯,否则会发生侧翻;另外,传统的三轮摩托车也只能够适用于较为平坦的路面,在路面有较大起伏时,传统三轮车的前轮和后轮的减震结构都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近年来,各个摩托车厂商开始探索研发双前轮的摩托车,采用并排设置的左前轮和右前轮,后轮则为单轮,左前轮和右前轮同为转向机构,同时引导车辆转向,车辆的整体重心分布更加合理,行驶时也更加稳定。
在比亚乔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3153769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具有两个前转向轮的可倾斜摩托车,该摩托车中设置有车架、两个前转向轮、可旋转地连接至所述车架且刚性连接至支撑组件的转向管,每个支撑组件各自用于每个转向轮,转向组中包括转向管、两个侧柱和与转向管、侧柱分别连接的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而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起到了支撑车体的作用,在摩托车行驶时,上前横臂、下前横臂、上后横臂和下后横臂同时随转弯或路面起伏而相对转向管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的稳定。
在雅马哈公司申请的、公布号为CN104487331的专利中,公开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具有左前轮和右前轮、与左右前轮分别连接的左缓冲装置和右缓冲装置、连接左右缓冲装置和车头管的连杆机构,连杆机构又包括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左侧向部和右侧向部,上横向部、下横向部分别与车头管、左侧向部、右侧向部相连接,在车辆行驶时,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随车辆转弯或路面起伏而发生转动,从而保证车体稳定。
在上述两个专利文件中所记载的技术方案中都采用了类似摇摆倾斜机构,在上横向部(上前横臂、上后横臂)、下横向部(下后横臂、下后横臂)、左侧向部(侧柱)和右侧向部(侧柱)之间形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结构,当车辆的行驶状况发生改变时,该平行四边形发生形变,从而能够与行驶状况相适应。
但是,现有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中所采用的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都为刚性杆状结构,使用中由该刚性杆状结构需承载车架及驾驶者的重量,因而为了获得相应的支撑强度,防止使用中发生断裂,上横向部和下横向部必须要达到足够大的尺寸,以满足杆状结构的中间受力位置具有足够大的实心断面,该部件需要经过相对复杂的加工工艺才能获得。另外该摇摆倾斜机构中形成的上述平行四边形结构本身只起到适应性形变的作用,而不具备任何减震结构,车辆行驶中的震动仍然全部依靠传统减震器来解决,当路面状况较差时,仍会有较大震动反馈至驾驶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双前轮摩托车的前轮摇摆倾斜机构,包括车头管、上摇臂、下摇臂、侧柱和减震器;其中车头管为前轮的转向轴;上摇臂与下摇臂分别与车头管活动连接;侧柱包括左侧柱和右侧柱,左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左端和下摇臂的左端活动连接,右侧柱分别与上摇臂的右端和下摇臂的右端活动连接;减震器包括左减震器和右减震器,左减震器的上端与左侧柱相连接,右减震器的上端与右侧柱相连接,上摇臂包括独立的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左上摇臂的右端与右上摇臂的左端通过上固定轴与车头管铰接;下摇臂包括独立的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左下摇臂的右端与右下摇臂的左端通过下固定轴与车头管铰接;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之间、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之间设置至少一个弹性部件。
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
所述的左上摇臂的右端选择设置铰接槽或铰接头,同时右上摇臂的左端设置相对应的铰接头或铰接槽,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相对端的铰接槽和铰接头相互配合,上固定轴同时穿过铰接槽和铰接头将左上摇臂和右上摇臂与车头管铰接;左下摇臂的右端选择设置铰接槽或铰接头,同时右下摇臂的左端设置相对应的铰接头或铰接槽,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相对端的铰接槽和铰接头相互配合,下固定轴同时穿过铰接槽和铰接头将左下摇臂和右下摇臂与车头管铰接;左上摇臂的左端通过左上固定轴与左侧柱铰接,右上摇臂的右端通过右上固定轴与右侧柱铰接,左下摇臂的左端通过左下固定轴与左侧柱铰接,右下摇臂的右端通过右下固定轴与右侧柱铰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未经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52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