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车载用编码器组装的自动组装机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30491.0 | 申请日: | 2017-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93108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9-15 |
发明(设计)人: | 曾河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市钺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P21/00 | 分类号: | B23P21/00;B23P19/00 |
代理公司: | 东莞众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44371 | 代理人: | 李宇翔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东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车载 编码器 组装 自动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加工设备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车载用编码器组装的自动组装机。
背景技术
随着计算机、家电、车床、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发展,编码器越来越得到广泛的应用。编码器普遍用于多媒体音响、家用电器、医疗器材、通信设备、智能玩具、仪器仪表、对讲机、转载影音、机械设备上,其主要是用以控制移动部件的行程以及信号的传输。如附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车载用编码器100主要包括支架001、手摆轴芯轴套002、转子(第一转子003和第二转子004)、拨动盘(第一拨动盘005、第二拨动盘006)、手摆本体007,将支架001、手摆轴芯轴套002、转子、拨动盘、手摆本体007铆合能组装成车载用编码器成品。因此,为制得该种车载用编码器,就需要将上述几种零件进行装配。而现有技术中,对编码器的组装采用的方式包括半人工、半自动化组装方式和全自动化设备组装两种方式,随着电子产品越来越趋向于小尺寸化、集成化,因此,编码器的尺寸大小也趋向于小尺寸化。而随着编码器尺寸趋于小尺寸化,因此采用半人工、半自动化组装的方式已不能满足需求,此种方式已基本被市场所淘汰。而现有技术中,对编码器的组装是通过自动化的组装设备进行组装的,编码器的各零件通过自动化设备依次进行组装装配、涂油以及铆合成编码器成品。但现有技术中此类自动化组装设备存在的缺陷如下:一是,现有组装生产编码器的组装机自动化程度低,组装生产需要配设很多人力,并且组装效率低;二是,现有编码器组装机其组装加工效率低下,单位时间内组装生产的编码器量小,生产成本大;三是,现有编码器组装机的加工精度低、各组件连接不牢固,组装生产编码器的良品率低、且编码器的使用寿命短;四是,现有车载用编码器因种类多,编码器的零件结构变化大,对应的组装机也需求跟随变化,编码器的组装机的匹配性及适用性不佳;五是,现有的车载编码器组装机使用寿命短,更换成本高。
因此,设计一款使用方便、组装效率高且使用寿命长的车载编码器自动组装机是市场以及各大编码器生产厂商所亟需。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用于组装车载用编码器的自动组装机,该编码器自动组装机使用方便、组装效率高、良品率高、维修维护简便且使用寿命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车载用编码器组装的自动组装机,包括设于机箱顶面上的转盘组件,该转盘组件包括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的转盘和定盘,所述转盘组件下端设凸轮分割器组件,所述凸轮分割器组件能驱动转盘间歇转动及驱动定盘间歇升降;机箱顶面上围绕所述转盘组件设支架上料机构、手摆轴芯轴套上料机构、第一转子上料机构、第一拨动盘上料机构、第二转子与第二拨动盘装配机构、手摆本体上料机构、铆接机构及下料机构;所述定盘上设两用于支架整形的整形组件和若干检测组件;所述转盘圆周边缘上阵列有若干用于编码器零件搁置及组装的工位夹具;机箱顶面匹配所述第二转子与第二拨动盘装配机构安设位置处还设有旋摆机构;其中,所述转盘带动所述若干工位夹具间歇转动,并带动上料至工位夹具上的编码器零件旋转转动;所述支架上料机构、手摆轴芯轴套上料机构、第一转子上料机构、第一拨动盘上料机构能对应将编码器的支架、手摆轴芯轴套、第一转子、第一拨动盘、手摆本体输送至匹配的工位夹具上,所述铆接机构用于铆合编码器的零件成编码器成品,所述下料机构用于将铆接机构铆合的编码器成品下料至收集盒中,两整形组件分别用于对由所述支架上料机构输送的支架进行撑开整形和对由铆接机构铆合前的支架进行内挤整形;所述旋摆机构则用于组装包含第二转子和第二拨动盘的编码器时,将第二转子与第二拨动盘装配机构装配的第二转子和第二拨动盘整体转送至匹配的工位夹具上。
作为对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阐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市钺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东莞市钺河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3049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基于子空间补偿的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
- 下一篇:一种多士炉内胆自动组装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