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炭罐有效
申请号: | 201720109779.X | 申请日: | 2017-02-06 |
公开(公告)号: | CN206439123U | 公开(公告)日: | 2017-08-25 |
发明(设计)人: | 郭晓强;田立达;张余民;陈燕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2M25/08 | 分类号: | F02M25/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青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11384 | 代理人: | 郑青松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炭罐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降低汽车燃油蒸发排放的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炭罐。
背景技术
为防止车辆燃油系统中的燃油蒸气直接排入大气污染环境,通常采用一套燃油蒸发控制系统。该系统的主要部件为一活性炭罐总成,它是利用活性炭的吸附作用,首先将燃油系统中产生的燃油蒸气吸附到活性炭罐中,以免排入大气,当发动机工作时,进气歧管内产生的负压可以将活性炭罐内燃油蒸气脱附到发动机内燃烧,脱附后的活性炭罐可以重新吸附燃油系统中产生的燃油蒸气,依次往复。
目前,燃油蒸发排放法规要求较低,且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传统的活性炭罐即可满足要求,未来,随着燃油蒸发排放法规不断加严,将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非常严格的排放要求,传统的活性炭罐无法满足该排放要求,通常要在炭罐的通大气管口外部额外串联一段特殊结构的蜂窝状活性炭柱,该炭柱吸附能力极强。当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泄漏时,首先进入该特殊区域,大部分燃油蒸气被吸附力极强的活性炭柱吸附,可有效降低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的泄漏量,可满足对燃油系统提出的严苛的排放要求。但采用该种方式,需在炭罐外额外增加一蜂窝状活性炭柱总成(含外壳体),导致结构较复杂,占用空间大,且布置困难,成本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炭罐,其能满足不同排放法规的要求,避免了在常规的炭罐外采用额外串联活性炭柱的方式。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炭罐,其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
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以及预留区,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
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所述吸附管还与油箱连通,所述脱附管还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
所述预留区内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预留区分为上预留区和下预留区,所述下预留区和常规活性炭区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上预留区内设置有活性炭柱或者填充有活性炭;
所述通大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且与所述上预留区连通。
可选的,所述活性炭柱为蜂窝状活性炭柱。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施例的炭罐,在其内部通大气管的管口处预留一空间(上预留区),当法规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可以在上预留区内安装蜂窝状活性炭柱,有效降低燃油蒸气从通大气管口处的泄漏量,脱附时,由于蜂窝状活性炭柱紧邻通大气管的管口,可以保证首先被脱附,脱附后的蜂窝状活性炭柱又重新恢复了吸附功能。若法规未单独对燃油系统提出排放要求时,则该空间可填装常规的活性炭,这样可以用一套模具生产出满足不同蒸发排放法规要求的炭罐,该炭罐结构简单,成本低,布置容易,通用性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炭罐的剖面图;
图中标记示意为:1-壳体;2-吸附管;3-脱附管;4-通大气管;5-挡板;6-过滤板;7-活性炭柱;8-活性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炭罐,其包括壳体、吸附管、脱附管、通大气管、挡板和过滤板。
所述炭罐内部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所述壳体的内部分为常规活性炭区(图1中挡板的右侧)以及预留区(图1中挡板的左侧),所述挡板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壳体的上壁,所述挡板的下端与所述壳体的底壁具有一预定距离,从而使得所述常规活性炭区与所述预留区连通。
所述吸附管和脱附管均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并且均与所述常规活性炭区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管与油箱连通,所述脱附管与发动机的进气歧管连通;所述通大气管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上壁上,且与所述预留区连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预留区内水平设置有过滤板,所述过滤板将所述预留区分为上预留区和下预留区,所述下预留区和常规活性炭区内填充有活性炭,所述上预留区内设置有活性炭柱或者填充有活性炭。
所述通大气管与所述上预留区连通,本实施例中,所述通大气管用于吸附或脱附时的压力平衡,由于通大气管的管口直接与大气相通,管口附近已经吸附在活性炭上的燃油蒸气也会有小部分从该管口扩散出去,产生泄漏,故该管口是产生燃油蒸发排放的主要来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2010977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扇骨制备设备
- 下一篇:一种集成墙板的生产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