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711474753.6 | 申请日: | 2017-12-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916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7-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荣;邹本飞;彭彪;王树印;侯越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一轻研究院;北京玻璃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T1/202 | 分类号: | G01T1/202;B28D5/02;B28D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1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闪烁体 闪烁体阵列 反光胶 隔离物 制作 粘剂 切割 胶合 一次性固化 包覆工序 被隔离物 叠片胶合 宽度一致 抛光处理 切割工序 清洁处理 直接切割 包覆的 条形状 异物 叠放 隔开 对称 整齐 侧面 | ||
1.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闪烁体片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不需要直接切割出闪烁体条,也不需要对从原始闪烁体上切割出来的闪烁体片进行专门的抛光处理,但是需要切割出特定厚度的闪烁体片,并对其表面进行清洁处理,还需要使用特定直径或厚度的隔离物,其涉及的工序主要包括三次切割工序、两次叠片胶合工序和一次反光胶包覆工序:步骤一,选择适当大小的长方体、正方体、或圆柱体状的闪烁体作为原始闪烁体,从其上切割出若干的闪烁体片;步骤二,将闪烁体片用反光胶粘剂和隔离物叠片胶合,成为夹心闪烁体;步骤三,从夹心闪烁体上切割出若干的夹心闪烁体片;步骤四,将夹心闪烁体片用反光胶粘剂和隔离物叠片胶合,成为闪烁体条聚集体;步骤五,将闪烁体条聚集体切割成闪烁体阵列模块;步骤六,对闪烁体阵列模块的四个侧面和底面进行反光胶粘剂包覆,固化后成为所需的闪烁体阵列;步骤七,必要时可对包覆反光胶粘剂的闪烁体阵列的上表面,即出光面,进行抛光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切割是使用内圆切割机床、单线切割机床、外圆切割机床、多刀切割机床、多线切割机床中的一种完成的,并且闪烁体片和夹心闪烁体片的厚度与要求的阵列缝隙的宽度相一致,偏差小于0.01mm,甚至小于0.005mm,表面粗超度小于3.2μm,甚至小于0.8μ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隔离物的夹心闪烁体中的闪烁体片是自下而上地重叠起来的,并且相邻闪烁体片之间夹有隔离物,隔离物位于闪烁体片的边缘但不露出闪烁体片,其数量应确保闪烁体片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压力时不会产生倾斜。
4.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包含隔离物的闪烁体条聚集体是自下而上地重叠起来的,并且相邻夹心闪烁体片之间夹有隔离物,隔离物位于两个尚未被切割的边缘但不露出闪烁体片,其数量应确保闪烁体片在受到垂直方向的压力时不会产生倾斜。
5.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物为金属或非金属材质的圆丝、长条、薄膜中的至少一种,并且沿长度方向的尺寸公差小于0.01mm,甚至小于0.005mm,其直径或厚度不大于缝隙宽度-0.01mm,甚至不大于缝隙宽度-0.005mm。
6.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闪烁体片和夹心闪烁体片,并不要求进行研磨和抛光处理,但在叠片前需用无水乙醇、丙酮以及汽油中的一种或多种清洁其表面,除去附着在表面上的切削液和其它异物。
7.如权利要求1的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四的叠片胶合,对于要求的阵列缝隙宽度小于0.1mm甚至小于0.3mm时,可采用先布胶后叠片的办法,即首先在第一片的上表面布反光胶粘剂,然后放置隔离物,接着叠放第二片,在其上表面布反光胶粘剂后放置隔离物,如此依次叠片结束后使反光胶粘剂固化;对于缝隙宽度不小于0.3mm的阵列,可采用先叠片再灌胶后的办法,即将闪烁体片或夹心闪烁体片与隔离物交替叠放,叠片结束后将反光胶粘剂灌满片间的缝隙,使反光胶粘剂固化。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物不包含在闪烁体阵列成品的内部,其中,胶合在夹心闪烁体中的隔离物是在所述步骤三的切割中除去的,胶合在闪烁体条聚集体中的隔离物是在所述步骤五的切割中除去的。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二和步骤四中的叠片胶合都是一次完成的,并且是借助于特制的夹具完成的。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作闪烁体阵列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闪烁体阵列的四个侧面和底面包覆的反光胶粘剂,也是一次完成的,并且是借助于特制的内壁涂有脱模剂的模具完成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一轻研究院;北京玻璃研究院,未经北京一轻研究院;北京玻璃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74753.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放射性氙快速高灵敏度检测装置的应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制备无机闪烁体膜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