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711433568.2 | 申请日: | 2017-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82487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0-01-07 |
发明(设计)人: | 川谷岳史;中川英亮;菅原千晃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J35/00 | 分类号: | B62J35/00;B60K15/035 |
代理公司: | 11256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气液分离器 燃料箱 配管 配置 碳罐 跨骑式车辆 气化燃料 加油口 上端 下游室 布设 多室 供油 流路 吸附 流出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高效地配置气液分离器自身和配管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燃料箱(51)具有:配置于燃料箱(51)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以及用于吸附燃料箱(5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气液分离器(56)和碳罐利用构成供油配管的上部配管(85)连接在一起。燃料箱(51)配置在座椅的下方,气液分离器(56)配置在比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上部配管(85)与气液分离器(56)中的、位于从燃料箱(5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下游室(92)相连,并且在比气液分离器(56)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朝向碳罐(64)布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背景技术
以往,对于跨骑式车辆的配置在燃料箱的气液分离器而言,公知一种两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实开昭60-18472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专利文献1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而言,因为以与下游室相连通的方式安装的管是向上方突出,进而从管到碳罐布设有配管,因此,为了布设配管,就需要宽阔的空间。针对需要在有限的空间配置燃料箱的跨骑式车辆等,希望得以改善。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高效地配置气液分离器自身和配管的跨骑式车辆的气液分离器配置构造。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跨骑式车辆的燃料箱(51、101)具有:配置于所述燃料箱(51、101)的上部的加油口(83)和多室构造的气液分离器(56、102)、以及用于吸附所述燃料箱(51、101)内的气化燃料的碳罐(64),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和所述碳罐(64)利用配管(66)连接在一起,在该跨骑式车辆中,所述燃料箱(51、101)配置在所述乘员座椅(17)的下方,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配置在比所述加油口(83)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所述配管(66)与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中的、位于从所述燃料箱(51、101)内流出的气化燃料的流路的最下游的室(92)相连,并且在比所述气液分离器(56、102)的上端靠下方的空间朝向所述碳罐(64)布设。
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配管(66)穿过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后与所述碳罐(64)相连。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气液分离器(56)具有上游室(91)和下游室(92),所述配管(66)与所述下游室(92)相连,并且穿过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后配设到所述碳罐(64),所述燃料箱(51)和所述上游室(91)利用第1通气孔(61g)连通,并且所述上游室(91)和所述下游室(92)利用第2通气孔(88b)连通,在从穿过所述配管(66)的中心的轴线(85g)的延伸方向观察时,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1通气孔(61g)的直线(97)与穿过所述轴线(85g)和所述第2通气孔(88b)的直线(96)绕所述轴线(85g)呈规定角度。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规定角度90°以上。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上游室(91)的底面(88c)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所述第2通气孔(88b)配置于所述底面(88c)的倾斜方向下侧。
此外,也可以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所述配管(66)在所述燃料箱(51)的内部朝向车宽方向上与侧支架(48)相反的方向布设后,朝向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并从所述侧支架(48)侧布设到所述燃料箱(51)的外部。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71143356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